【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①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①伐:誇耀。
【譯文】委曲才能保全,彎曲才能直伸,低窪才能充盈,陳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得到,貪多便會迷惑。因此,聖人把“以退為進”作為行事的範式。不自我暴露,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才名顯揚;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有所功勞;不自我矜持,反而能成為領導者。不與人爭,天下間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語“委曲才能保全”,怎麼可能是虛言呢?確實該把保全的功勞歸於“道”。
【原文】希①言自然。故飄風②不終朝③,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釋】①希:通“稀”,稀少。②飄風:大風。③朝:早晨。
【譯文】君主謹慎發布法令順乎規律。大風不會刮一個早晨,大雨不會下一整天。是誰這般能耐?天地使然。天地尚且不能讓風雨持久,何況是人?所以,從事於道的就與道相合;從事於德的就與德相合;不與道相合,便是失道、失德。君主缺乏誠信,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
【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②。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③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釋】①混成:渾然成一體。②反:通“返”,回歸。③居:通“據”,據有。
【譯文】有種東西渾然一體,先於天地而生。無聲!無形!獨立存在,循環不息,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稱,勉強稱它為“道”,再勉強一點兒給它命名為“大”。“道”大得無邊,向很遠的地方延伸下去,而又回歸原點,既是上一輪的終點又是新一輪的起點,循環不息。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主也大。這個虛空的世界中有四大,而君主據有其一。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自我取法。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①。雖有榮觀,燕處②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③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注釋】①輜重:原義是指裝載的車輛,此處借以比喻基礎。②燕處:像燕子一樣居住,比喻安然處之。③輕:輕浮。
【譯文】厚重是輕率的根基,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卻不丟棄載裝行李的車輛。壯麗景色無比,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擁有雄厚國力的君主,治理國家還是很輕浮呢?輕浮就會失去根基,急躁就會喪失領導地位。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①;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②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③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眇。
【注釋】①瑕謫:比喻缺點。②關鍵:關門的栓銷。③棄:被……拋棄。
【譯文】懂得奧妙之人,走路不留痕跡,說話不留把柄,計算不用籌碼,關門不用門閂,打結不用繩子。“聖人”常常善於救助別人,也就不會被人所棄;常常善於利用物品,也就沒有不可用的物品了。這就是聖人的高明之處啊。所以,“善人”可以作為“惡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老師,不愛惜借鑒的經驗,即使聰明,也是糊塗至極,這就是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