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道經2(2 / 3)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①。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②。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樸散③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不割。

【注釋】①溪:溪流。②無極:虛空狀態。③散:分散。

【譯文】知道強大,卻守柔弱,甘願做天下的溪流。如此而為,永恒的“德”不棄不離,複歸到嬰兒狀態。懂得大道理,卻混沌迷糊,甘願做天下範式。如此而為,永恒的“德”不會有瑕疵,回複到虛空的境界。深知榮耀,卻甘願卑微,甘願做天下的峽穀。如此而為,永恒的“德”就會充足,回複到淳樸的狀態。“樸”分散後就成了各種各樣的器物,聖人能夠成為領導者,是因為堅定不移地保持淳樸。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①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②,不可為也。為者敗之③,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④。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釋】①為:與“無為”相對,即妄為。②神器:代指國家社稷。③之:助詞,無實義。④隳:與載相反,危險之意。

【譯文】治理國家,任意妄為,必然失敗。國之為國,不可妄為,強製而為,必然失敗。萬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退;有的和緩,有的急促;有的強大,有的弱小;有的平穩,有的危險。因此,聖明的領導者不會采取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措施。

【原文】以道佐①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②。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③,不道早已。

【注釋】①佐:輔佐。②凶年:年成不好。③不道:不符合於“道”。

【譯文】循“道”輔佐君主者,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用兵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之處,荊棘橫生,大戰之後,年成必定不好。善於用兵,追求的是結果,不因兵強而逞強。達到目的不矜持,不誇耀驕傲,不自以為是,不得已而為,無所謂逞強。強大過後就會衰敗,不符合“道”,很快就會消亡。

【原文】夫兵①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立③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釋】①兵:兵器,代指用兵起戰事。②恬淡:安靜平淡。③立:通“蒞”,到場。

【譯文】用兵不祥,遭百姓厭惡,因此,有“道”之人不這樣做。君子居處以左為貴,用兵打仗以右為貴。用兵不祥,君子不為,萬不得已而用兵,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不要自我得意,自我得意就表露出喜歡殺伐。喜歡殺伐的人,不可能得誌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為貴,凶喪的事情以右為貴,偏將居左,**居右。就是說要以喪禮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過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去對待。

【原文】道常無名①。樸雖小,天下莫能臣②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④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