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道經2(3 / 3)

【注釋】①名:名稱、名分。②臣:使……臣服。③賓:服從。④之於:流進。之,動詞,到達;於,助詞,無實義。

【譯文】“道”永遠不可名狀,無法看見,誰也不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守持“道”的淳樸,百姓便會服從他。天地陰陽之氣吻合,甘露便會降臨,不必人為就能自然均勻。治理天下,開創體製,名分也就有了,要有所製約,適可而止。適可而止可以免去危險,好像“道”存在於天下,如江海一般,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①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②者壽。

【注釋】①強行:持之以恒。②死而不亡:身死“道”存。

【譯文】知曉別人叫做智慧,了解自己才是高明。戰勝別人是強有力的,能克製自己的弱點才是真正的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是富人,持之以恒的人算是有誌,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死“道”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原文】大道汜①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②,功成而不有。衣養③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釋】①汜(sì):通“泛”,普遍。②辭:言說。③衣養:像用衣服一樣覆蓋。

【譯文】大道盛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在。萬物依賴它生長而它不推辭,功成而不占有名譽。滋潤萬物而不自以為主人,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人,可以稱它為“大”。它拋卻了偉大,因而成就了偉大。

【原文】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②平太③。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

【注釋】①象:“道”是無形的,在此,老子將“道”形化,即為象。②安:連詞,就的意思。③太:通“泰”,安泰。④既:完結。

【譯文】誰遵循“道”治理國家,百姓就會歸順他。歸順而不相互侵害,和平安泰的景象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動聽的音樂,美味的食物,過客為之駐足。言說的“道”,平淡無味,“道”看不見聽不到,作用卻無法窮盡。

【原文】將欲歙①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②,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③不可以示人。

【注釋】①歙(xī):收斂。②微明:微妙的道理。③國之利器:一切對民眾不利的製度和做法。譬如刑法、強權等。

【譯文】要想收斂,須先擴張。想要削弱,須先加強。想要廢除,須先興旺。想要奪取,須先給予。這就是微妙的道理,柔弱戰勝剛強。魚不可脫離深淵,國家領導者不可將刑法和強權付之於百姓。

【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①將自化②。化而欲作,吾③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④。

【注釋】①萬物:此處應指百姓。②自化:自我教化。③吾:應代指前麵的“侯王”。④自正:自我回歸淳樸。

【譯文】“道”永遠順應自然而不妄為,而沒有什麼事情不能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來治理轄區,轄區百姓便會自我教化。因教化而產生貪欲,我就用淳樸的“道”來鎮住貪欲,貪欲必將遠離人心,最後,天下自然就會穩定、安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