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德①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②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③而亂之首。前識者④,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注釋】①上德:高層次的“德”,此處代指具有上德的人。②攘:卷,與臂連用,則為卷起衣袖,伸出手臂。③泊:通“薄”,淺薄。④前識者:先知先覺。者,判斷句“……者,……也”的標誌。
【譯文】具備“上德”的人不認為自己有德,因此他具有了“德”;具備“下德”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失去“德”,因此他並不具有“德”。“上德”之人順應“道”不妄為;“下德”之人順應“道”有心去作為。具備“上仁”的人不妄為;具備“上義”有心去作為。具備“上禮”的人不妄為,沒人響應他,他就強人所難,按禮行事。因此,喪失了“道”,才講“德”,喪失了“德”就講“仁”,而後“義”,最後“禮”。“禮”是造成忠信淺薄的禍首。先知先覺不過是“道”的浮華和愚昧的開端。所以,大丈夫要立身於敦厚和樸實,擯棄浮華和淺薄。
【原文】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②。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③如玉,珞珞④如石。
【注釋】①一:代指“道”。②不穀:不善,後來成為君主的自稱。③:光澤而又滑潤。④珞珞:堅硬而又粗俗。
【譯文】自古得“道”:天得“道”就清明;地得“道”就寧靜;神得“道”就靈驗;河穀得“道”就充盈;萬物得“道”就生長;侯王得“道”就成為天下百姓的領導者。相反,天不得道,恐怕要崩裂;地不得道,恐怕要崩陷;神不得道,恐怕要被人拋棄;河穀不得道,恐怕要幹涸;萬物不得道,恐怕要滅亡;侯王不得道,恐怕要傾覆。因此,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不就是以賤為本嗎?難道不是嗎?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所以不希求光澤滑潤如寶玉,寧肯堅硬粗俗像山石。
【原文】反①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反:通“返”,回返、循環不息。
【譯文】“道”的運行規律就是循環不息;“道”的作用就是在柔弱中體現剛強。萬物產生於可見的“有”,“有”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①;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②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③,進道若退,夷道若類④。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注釋】①亡:通“無”。②笑:被嘲笑。③昧:與“明”相對,暗的意思。④類:通“戾”,與夷相對,崎嶇、危險的意思。
【譯文】上士聽了“道”,勤奮努力地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道”不被嘲笑,就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古語有言:明亮的“道”很暗昧;前進的“道”在後退;安全的“道”是危險的。高層次的德如大峽穀一般,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塵垢;廣大的德好像有所不足,剛健的德好像很懶惰,質樸純真的德好像還未發掘。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最好的器具往往最後完成,最好聽的聲音就是沒有聲音,最好看的形象就是沒有形象,“道”隱於其中,不可名狀。隻有“道”,有始有終,且善始善終。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②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③。
【注釋】①負:與後麵的“抱”意思相近,蘊含之意。②強梁者:喻指霸道不講道理的人。③父:通“甫”,開始。
【譯文】“道”產生了統一的事物,繼而分裂為對立的兩個方麵,這兩個方麵相互影響而產生第三者,第三者於是產生萬物。萬物蘊含陰陽,陰陽調和適中就產生和氣。人們厭惡“孤”、“寡”、“不穀”,王公卻用它們來稱呼自己,因此,一切事物,受到減損反而得到增加,得到增加反而受到減損。別人用它來教導我,我也用它去教導別人。霸道不講道理的人,不會有好下場。我把這句話當做教育別人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