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德經2(1 / 3)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①之,毒②之,養之,覆③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釋】①亭:通“成”,結果實。②毒:通“熟”,果熟。③覆:遮蓋、隱蔽,此處可引申為保護。

【譯文】“道”生萬物,“德”養萬物,物體自我成形,環境使它成長。因此,萬物莫不遵循“道”和珍重“德”。“道”被遵循,“德”被珍重,是因為讓萬物生長,順應自然,而不加幹涉。“道”生萬物,“德”育萬物,滋長萬物,育化萬物,結果萬物,成熟萬物,調養萬物,保護萬物。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讓萬物遵循規律卻不自恃有功,領導萬物卻不主宰他們,這就是幽深奧妙、高遠莫測的德。

【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①,閉其門,終身不堇②。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③常。

【注釋】①兌:洞穴。②堇(jìn):愁苦。③襲:沿用。

【譯文】天地萬物都有開端,這是天地萬物的根本。知道根本,便能認識萬物;認識了萬物,又守持著它們的根本,終身就不會有危險。塞住欲望的孔穴,關閉欲望的門徑,終身就不會有愁苦。打開欲望的孔穴,俗事就會纏身,終不得救。能看見細微,叫做“明”;能夠守持柔弱,叫做“強”。運用蘊含的光,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留下災難,叫做傳承不改的“道”。

【原文】使我介①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②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③,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④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⑤。非道也哉!

【注釋】①介:微小。②施(yǐ):通“迤”,斜行。③除:整潔。④厭:通“饜”(yàn),飽足。⑤盜誇:強盜頭頭。誇,大。

【譯文】假若我稍有智慧,在大道上行走,唯一害怕走上斜路。大道平坦,人君卻喜歡走斜徑。朝政很是講究,農田十分荒蕪,倉庫空虛已極,而人君仍穿華美的衣服,佩帶鋒利的寶劍,飽享精美的食物,占有錢財貨物,這就叫做強盜頭頭。多麼不遵循“道”啊!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①,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②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③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釋】①脫:鬆掉、脫去。②觀:察看、對比。③邦:古代諸侯國之稱,後泛指國家,在此指諸侯國。

【譯文】善於建立“德”就不可拔去,善於遵循“道”就不可鬆脫,子孫能明白其中道理,便可代代傳承不息。遵循“道”來修身,“德”就很真誠。遵循“道”來齊家,“德”就會很富餘。遵循“道”來付之於鄉,“德”就會久長。遵循“道”來治諸侯國,“德”就會很昌盛。遵循“道”來平天下,“德”就會很普遍。因此,用修身之道觀察對比別人,用齊家之道觀察對比別家,用合鄉之道對比別鄉,用治邦之道觀察對比別的邦國,用平天下之“道”來觀察天下。我如何能知道天下都這樣呢?由於我遵循了“道”。

【原文】含德之厚,比於赤子①,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②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③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④,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①赤子:初生的嬰兒。赤,紅色。嬰兒出生時紅色,故稱赤子。②攫(jué)鳥:用爪獲取食物的鳥。③(zuī):男孩的生殖器。④嗄(shù):聲音沙啞。

【譯文】“德”蘊含於身心裏,積蓄得相當深厚,便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忍心傷害他,他也不會在欲望的催使下傷害禽獸蟲豸。筋骨雖然柔弱,拳頭卻握得很緊固,雖然不知道男歡女愛之事,他的小生殖器卻勃起,是精氣旺盛的緣故啊。整天號哭,嗓子不會因此而嘶啞,醇和之氣渾厚使然啊。懂得醇和的道理叫做“常”,懂得“常”叫做“明”,欲望催使精氣叫做逞強。萬物在壯盛的時候衰老,由於沒有遵循“道”,不遵循“道”就會過早地消亡。

【原文】知①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②。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③。

【注釋】①知:通“智”,聰明,有智慧。②玄同:奧妙相同。③為天下貴:被天下人所尊重。為,被,引起被動。

【譯文】智者不誇談,誇談的人不是智者。塞堵他們欲望的孔竅,關閉他們欲望的門徑;挫掉他們的銳氣,消解他們的紛爭;調和他們的光芒,混同於塵垢,這就叫做“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超脫了親疏、利害、貴賤的範圍。所以他就被天下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