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馬島風雲(四)(1 / 2)

不散的硝煙

6月13日10點30分在英軍艦炮、“鷂”式戰機的猛烈攻擊下,頑強抵抗的守島阿軍終於抵抗不住了,“加爾鐵裏”防線徹底崩潰了。

6月14日地,阿軍司令梅嫩德斯抬起顫抖的手在投降書上簽了字。

這場曆時74天的戰爭終於結束。

當撒切爾夫人容光煥發地在電視上向欣喜若狂的英國人宣布“偉大的英國又重新偉大起來了!”時,整個英國為此付出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沉重代價,但勝利最終為英國人多少挽回些麵子。

而此時,阿根廷舉國上下一片悲痛,這不僅是因為這場戰爭使近3千人傷亡、失蹤,1萬人被俘,消耗了30多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之奮鬥150多年的馬島,僅收回2個多月就再度失去了。

馬島海戰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這場海上戰爭,卻留給人們不少啟迪和思索:第一,高技術武器裝備已真正主宰了現代海戰。在馬島海戰中,不論是水麵和水下戰鬥,還是空中戰鬥和陸地戰鬥,英阿雙方都使用了大量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如“無敵”號航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等現代化水麵艦艇,“征服者”號、“聖·路易斯”號先進潛艇,“鷂”式、“幻影”、“超軍旗”等性能優異的戰機,“海王”直升機,“海標槍”艦對空導彈,“飛魚”艦對空導彈,MK64反潛魚雷等等。這些高技術武器裝備都取得了極高的戰鬥效益,如阿根廷的“飛魚”導彈九發九中,命中率達100%,毀傷英艦數艘;而英國的“海標槍”艦對空導彈也屢立戰功,擊落了阿空軍的飛機10多架,幾乎占阿軍海上損失飛機的一半。此外,英軍的“海鷂”式艦載機、阿軍的“超軍旗”式飛機在海上封鎖、海上攻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第二,海上的綜合高技術優勢是現代海上決勝的重要條件。盡管英國特遣部隊長途奔襲13公裏,橫跨整個大西洋,存在著地理上、後勤上、心理上等方麵的明顯劣勢,但它卻依靠高技術武器的優勢,加上合理的戰術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在馬島海戰中,阿根廷飛機利用其擁有的高技術武器與強大的英特遣艦隊進行頑強的對抗,並取得了赫赫戰果。但勇猛的精神和高昂的鬥誌終究難以彌補英阿雙方之間巨大的技術差,所以最終失敗是必然的。

更重要的是,阿根廷軍隊的主要戰艦、作戰飛機和“超軍旗”式戰鬥機、“飛魚”導彈均從法國進口。在馬島戰火燃起時,阿根廷國防部還眼巴巴地等待著法國交付9架“超軍旗”、10枚“羅蘭”地對空導彈和9架“美洲豹”式直升機。具有諷刺味的是,阿軍用來同英軍作戰的多種導彈、通信電子幹擾裝備有些就是從英國人手中買來的。加爾鐵裏總統在得知5月25日阿軍作戰飛機已損失一半以上、9枚“飛魚”導彈已發射完畢之後,幾乎是咆哮著對他的助手們大吼:“立即找美國、法國、西德,所有能向我們提供武器的國家,緊急購買!”而此時歐洲共同體10國已聯合對阿根廷實行武器禁運,西德和荷蘭已準備交貨的4艘軍艦,也無限期推遲了。至於美國這個過去的“天然盟友”不僅對阿禁運了武器,而且還向英國提供了空軍基地、偵察衛星照片、通訊衛星數據和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