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作戰距離更遠,打擊精度更高(1 / 3)

由於紅外技術、激光技術、熱成像技術和毫米波雷達技術等高技術在夜間觀察、武器瞄準、艦船駕駛等方麵的廣泛應用,使海軍的夜戰能力迅速增強。利用高技術夜戰裝備,海上船隻、艦載飛機等能在黑夜遂行任何海上戰鬥行動,給對方以突然的打擊。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夜幕,已不再是海戰的障礙,而成為遂行海上戰鬥行動最佳時機,成為海上致勝的法寶。

海上突襲的重要時機

從海上發起突然襲擊,特別是從海上對陸地縱深目標發起突然襲擊,曆來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海戰樣式,也是現代海戰中掌握主動權、爭取勝利的重要條件。

事實上,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夜戰都較容易達成戰術上的突然性。而在現代海戰中,由於高技術的倍增作用,往往使這種戰術上的突然性,產生戰役乃至戰略意義上的效果。尤其是對擁有高技術夜戰裝備的一方,漆黑的夜幕變得“單向透明”,能像在白天一樣進行戰鬥。因此,夜戰在現代海上局部戰爭倍受現代化軍隊的青睞。80年代以來的曆次海上局部戰爭中,幾乎每次大的戰鬥行動都是在夜間發起,均取得了良好的戰術突襲效果。

在馬島海戰的1982年5月20日這一天,英國特遣艦隊的3個突擊營和2個傘兵營就是在漆黑的夜幕掩護下,在艦載飛機的支援下,成功地在馬島的卡洛斯港登陸,為最終占領馬島提供了基地。6月13日10點30分,英軍又是趁夜色,突破了阿軍的“加爾鐵裏防線”,迫使守島阿軍最終投降,重新奪回馬島。

1983年10月26日,美國對格林拉納的入侵,原計劃在夜間登陸,隻是因協同不力而推遲到淩晨。

1986年的美利衝突中,在3月24日實施“草原烈火”行動時,麵對利比亞的導彈襲擊,美戰艦卻按兵不動。一直等到24日晚上9點26分,才出動艦載A─6、A─7攻擊機對利比亞實施攻擊。這樣就利用了利比亞軍隊特別是空軍不懂夜戰的弱點,發揮了美自身的夜戰優勢,打得利比亞無還手之力。

在1986年4月14日的“黃金峽穀”行動中,美艦隊的艦載飛機又是在夜幕中出動的,它們和千裏奔襲的攻擊機群一起,在利比亞時間淩晨2點,對利比亞的5個預定目標實施了“外科手術”式的攻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在海灣戰爭中,美海軍的艦載飛機晝夜出動,導彈24小時發射,每天起飛飛機數百架架次,投彈3000餘噸,對伊拉克的各種軍事目標以沉重的打擊。80年代以來的曆次海上戰爭的實踐說明,夜戰已成為現代海戰的基本模式,是達到戰術突襲、克敵致勝的有力武器。

日趨完善的海上夜戰裝備

夜視技術的發展使夜視裝備日趨完善。

在各發達國家的海軍艦艇上,大都裝備了艦載熱像儀等各種夜間觀瞄設備;而且隨著夜視技術的發展,這些觀瞄設備的探測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目前,艦載熱像儀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達16公裏,對艦船的作用距離不低於18公裏,對掠海導彈的探測距離不低於6公裏。隨著焦平麵陣列、彩色夜視、立體夜視等新技術引入夜視器材,其夜視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外,成像傳感器(包括紅外熱成像儀、合成孔徑雷達)將在海戰場上大顯身手。紅外探測器、激光探測器、微光電視等將組成綜合性的一體化係統,使艦艇實現全譜段探測、高抗幹擾和全天候作戰功能。

在現代海戰中,艦載飛機始終是對海、對空、對陸攻擊的主力,因而,提高艦載飛機的夜戰能力一直是海軍裝備發展的重點。目前,美、英等國海軍的大部分艦載飛機都具有很強的夜間攻擊能力。如美國航母編隊的艦載A─6、A─7攻擊機,E─6B電子戰飛機,E─2C預警機等都具有很強的夜戰能力。這些艦載機在美利衝突、海灣戰爭等現代海上局部戰爭的夜間攻擊中,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幾年來,美國海軍還在進一步改進艦載飛機的夜戰裝備,並推出新的夜戰機種,以更進一步提高其夜戰能力。1989年9月,麥道公司為美海軍陸戰隊交付了AV─8B新型夜間攻擊機。AV─8B執行夜間攻擊任務的主要設備有:為駕駛員顯示視頻圖像的前視紅外儀,顯示導航、威脅和偵察信息的彩色數字活動地圖,以及夜視眼鏡。另外,座艙的照明也改成與夜視眼鏡相容。1989年11月1日,麥道公司又向美國海軍交付了首批F/A─18“大黃蜂”夜戰型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