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在波斯灣、阿拉伯灣、紅海和東地中海部署了165艘軍艦,其中有6艘航母:“美國”號、“西奧多·羅斯福”號、“中途島”號、“薩拉托加”號、“約翰·肯尼迪”號和“突擊者”號。另外,其他多國部隊還在西南亞部署了65艘艦船。在一個戰區,集中這樣大的海軍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沒有的。因而,多國部隊為牢牢地掌握海灣地區的製海權創造了條件。
為充分發揮航母的作戰效能,美軍還普遍采取了以航母為核心,編組航母戰鬥群的方式,遂行作戰任務。一般,航母編隊由15─20艘不同類型的艦艇組成。例如,“約翰·肯尼迪”號航母戰鬥群,除了“約翰·肯尼迪”號航母外,還有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密西西比”號,導彈巡洋艦“聖哈辛托”號、“蓋茨”號,驅逐艦“穆斯布魯格”號,導彈護衛艦“羅伯茨”號,快速戰鬥支援艦“西雅圖”號,戰鬥支援艦“西爾維尼亞”號。航母戰鬥群在開進時,水麵上最前麵是護衛艦、驅逐艦和導彈護衛艦;中間是航母;後麵是導彈驅逐艦和導彈巡洋艦;空中有各種不同作戰功能的飛機在盤旋;水下有潛艇在警戒,一派威不可犯架勢。
航母的最大特點是載有不同用途的作戰飛機。根據其噸位、類型、甲板形式、所受領的作戰任務性質,1艘航母上一般載有80餘架飛機和直升機。美軍開到海灣的航母上多載有攜帶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的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攜帶“響尾蛇”等空對空導彈的F─14“雄貓”戰鬥機,攜帶激光製導炸彈和反輻射導彈的A─6E“入侵者”攻擊機,攜帶魚雷、水雷和導彈、炸彈的S─3A“北歐海盜”式反潛飛機,可執行水麵監視、搜索、救援、攔截、後勤保障等任務的SH─3H“海王”多用途直升機,裝有綜合電子對抗設備、能破壞敵雷達與通信的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可執行情報搜集、進攻支援協調、反艦戰等任務的E─2C“鷹眼”空中預警飛機和EA─6D“入侵者”空中加油飛機等,因而,具有強大的空中突擊力量。
其他艦艇上的武器裝備也十分完善。像“斯普魯恩斯”號驅逐艦有射程15公裏、口徑127毫米MK45火炮兩門,配備炮彈1200發;“魚叉”式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兩具,配備射程110公裏的“北約海麻雀”導彈24枚、射程5─18公裏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24枚;MK32魚雷發射管兩座,配備射程9500米的MK46反潛魚雷14條;另有1架直升機及“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在護衛艦和導彈護衛艦上也都裝備有不同性能的多種對海、對空和對水下的導彈、反潛導彈及魚雷。擔任後衛的導彈驅逐艦和導彈巡洋艦,具有探測、識別、跟蹤和多波次連續攻擊目標的高技術係統,主要用於中程對空防禦、遠程對艦攻擊和反潛作戰。像導彈驅逐艦上裝有射程達78─93公裏的“標準”SM─2對空導彈20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24枚、MK46反潛魚雷14條。“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上裝有MK41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可發射艦對艦“戰斧”導彈,射程達280公裏,對岸上目標射程達1300公裏;亦可發射“標準”SM─2艦對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艦上共配備有122枚上述不同類型的導彈。
隱蔽於水下的兩艘“洛杉磯”級潛艇主要裝備的武器是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可發射射程達30公裏的MK48魚雷、“魚叉”式反艦導彈和“沙布洛克”反潛火箭,擔負對敵導彈潛艇和水麵艦隻的攻擊任務。
美軍用於海灣戰爭的1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所具有的攻擊力量,除配備有功能齊全的各種大小口徑艦炮和近程防空係統之外,還約有200─204枚“標準”SM─2對空導彈、30枚“戰斧”導彈、32─36枚“魚叉”導彈、72─84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32─36枚“海麻雀”防空導彈和80餘枚魚雷。這樣以航母為核心,由多功能的艦艇、飛機及其武器係統組成的戰鬥群體,互相協同配合,便構成了具有嚴密的大縱深巡邏探測網、防禦網和強大攻擊能力的對付空中、水麵、水下和地麵目標的整體攻防能力。其對空、對海的控製半徑達463公裏以上,反潛控製半徑達278公裏。
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稱,在海灣戰爭中,美軍航母戰鬥群“在摧毀伊拉克的空軍力量、防空設施、彈道導彈發射架、通信網、供電係統和其他方麵作出了貢獻。”“隨著戰爭的進展,海軍的攻擊任務由野戰性空中攻擊和戰場火力準備轉為攻擊戰術目標和戰場空中遮斷。在整個戰爭期間,6個航母戰鬥群執行了600次戰鬥任務,出動了近兩萬架次,傾瀉了近953萬千克重的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