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技術推動下,現代海上作戰方式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僅表現在作戰任務的多元化上,也集中表現在作戰空間的多維化和海上對抗的立體化上。
作戰任務多元化
在以往,海軍海上作戰的任務是比較單一的,即實施海上控製。隨著現代海戰武器的發展和戰略環境的改變,海軍已從單一的作戰使命演變為多元使命。
在現代戰爭中,海軍通常執行三項主要作戰任務:一是兵力投送。1983年10月24日淩晨,美國出動艦艇11艘,飛機230架,對200公裏之外的小國格林納達發動了襲擊,幾天後占領全島。戰鬥中,美國海軍出動了5艘兩棲艦船,向戰區投送了2000多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隊員及其裝備。海灣戰爭中,在長達7個月的時間內,海軍利用快速海運船、預置船和其它後勤船隻向戰區運送了53萬人所需的468萬噸的坦克、車輛、火炮、彈藥等作戰裝備、軍用物資和後勤補給品。二是海上封鎖。海上封鎖是最常用的一種作戰樣式,其主要目的是限製對方艦船的一切活動,完全切斷其海空交通線,使之處於孤立無援之地。馬島戰爭期間,英國海軍使用核潛艇、水麵艦艇和艦載飛機對馬島周圍200海裏的海域實施嚴密封鎖。海灣危機爆發後的7個月內,多國部隊海軍使用200餘艘艦艇和500架飛機對伊科戰區周圍的數千平方海裏的海空域實施了嚴密封鎖,攔截了3000餘艘過往船隻。三是對陸攻擊。從海灣戰爭來看,對陸攻擊已成為美國海軍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海軍潛艇、水麵艦艇和飛機都裝備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的對地攻擊導彈、艦炮等重型武器。此外,海軍陸戰隊在空地一體作戰、獨立遂行一個和多個戰役方向的地麵戰鬥方麵也頗有建樹。
作戰空間立體化
現代海上作戰的空間已由過去的單一的水麵、水下或空中,逐漸擴展為水下、水麵、空中、陸地、太空、電磁等多維化。
水下:以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為主體,利用製導魚雷、潛射導彈等武備,遂行水下反潛、反艦、防空、對地攻擊等作戰任務。
水麵:以航空母艦、大型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水麵艦隻為主,利用艦載導彈、魚雷、艦炮等武器,實施海上對抗,以及反艦、反潛、防空、對地攻擊等作戰任務。
空中:包括艦載戰鬥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直升機、偵察機等在內的各種艦載機,利用各種機載導彈和航彈,遂行對艦、對潛、對空、對岸攻擊任務。
太空:各種海洋預警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以及通信衛星組成的空間情報網,為海麵、水下、地上作戰提供定位數據、戰場圖像和準確的情報信息,進行必要的指揮控製。
地上:海軍陸戰隊在艦艇火力的支援和掩護下,直接進行地麵攻防;艦載飛機、導彈則由空中實施對地突擊。
電磁:這是隨著各種艦載電子設備電子戰飛機等的廣泛使用而出現的新一維海上作戰空間。它主要表現為激烈的電子對抗,包括電子偵察、電子幹擾、電子摧毀,是現代海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作戰空間。
各維作戰空間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構成一個多維化整體。如水麵作戰必須要有水下和空中作戰來支援,沒有水下潛艇的反潛作戰,空中戰機的對空、對海攻擊,要奪取水麵作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同樣,空中作戰必須有水麵艦艇的支持,如果失去了水麵艦艇這一重要的支撐點,要取得海上空間作戰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另外,不論水下、水麵還是空中作戰,都離不開太空情報網所提供的情報信息。沒有水麵、水下、空中作戰的支持,不掌握製空權,也將難以順利地遂行對陸攻擊任務。而在海麵、水下、空中、陸地、太空等空間作戰,都始終存在著激烈的電子對抗。現代海戰空間更加多維立體化,要贏得現代海戰的勝利,就必須將空中、水麵、水下、太空、陸岸和製電磁權等多維空間的作戰兵力協同起來,形成綜合打擊力量,發揮各兵種聯合作戰的整體威力。
對抗形式多樣化
在現代海戰中,隨著海上作戰任務的多元化、作戰空間的多維化,海上對抗日趨多樣化,對抗程度也日益激烈、複雜。
艦─艦對抗是各種水麵艦艇與水麵艦艇之間利用艦艦導彈、反艦魚雷、艦炮實施的對抗。這種對抗是水麵空間爭奪的基本形式,也是實施海上控製的主要步驟。由於現代海戰,交戰雙方海軍的力量相差比較懸殊,所以這種勢均力敵的海上水麵艦隻的直接對抗很少出現。
空─艦對抗是艦載飛機或岸基戰機與水麵艦隻之間的對抗。艦載或岸基攻擊機一般使用空對艦導彈、魚雷及航彈對水麵艦隻實施攻擊,而水麵艦隻則用防空導彈、防空艦炮與之對抗。空艦對抗是現代局部海戰中經常出現的對抗形式。在英阿馬島海戰中。這種對抗表現得特別突出。在整個馬島戰爭中,英國艦載飛機和阿根廷飛機分別向對方水麵艦隻發起了282次和227次進攻。阿根廷航空兵擊沉、擊傷英艦17艘,占英國所損傷的18艘艦的94%,其中包括現代化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英艦載航空兵擊沉擊傷阿根廷艦艦9艘,占阿損傷的11艘艦的81%。阿根廷飛機有數十架被英艦載防空導彈和火炮擊中,被阿根廷艦載防空導彈和火炮擊中的英艦載飛機也占其損失飛機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