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空艦導彈突襲戰和巡航導彈攻擊戰(1 / 3)

現代海戰中,由於交戰雙方都裝備了大量的遠程反艦導彈,從而使得進攻一方能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的反艦導彈,給防禦一方以沉重的打擊,而防禦一方也力爭及時發現來襲目標,以及采取有效的反擊手段,挫敗對方的進攻意圖。這樣,就對獲取戰鬥的突然性和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艦艦導彈因攻防雙方平台速度相差無幾,又都處於一個平麵上,故不易取得攻擊的突然性,從而使得艦艦導彈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製。空艦導彈載機速度要比目標大得多,且發射空域廣,機動攻擊能力強,攻擊持續時間短,所以使用空艦導彈時,易於取得攻擊的突然性和時效性。在近期幾場海上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空艦導彈得到十分廣泛的使用。

1982年5月4日,英特混編隊中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正以30節的航速駛向馬島北部海域,準備擔任警戒艦。

這艘價值兩億美元的新型戰艦“滿身披掛”:裝有遠程對空警戒雷達、導彈跟蹤製導雷達、艦載反潛魚雷係統、幹擾火箭發射器等。由於性能出眾,該艦艦長索爾特非常自信,認為萬無一失。就在他不斷下令艦隻向阿海岸靠攏時,卻哪曾料到,死神正在向他撲來。11時許,阿根廷“超軍旗”戰鬥機貼海麵10米左右超低空向“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逼近。飛行員估計已經進入“飛魚”導彈的攻擊射程之內,便突然來了個急躍升,直刺藍天。隻見紅光一閃,1枚“飛魚”呼嘯而出,緊貼海浪尖1─2米直插“謝菲爾德”號。索爾特艦長直到導彈命中前6秒鍾才看到了向自己飛來的一團火球,但已來不及采取任何對抗措施。他隻喊了一聲“隱蔽”,便湮沒在衝天濃煙之中——“飛魚”導彈在水線以上18米處穿透了10毫米厚的艦舷鋼板,並穿過廚房和中央指揮艙,在動力損害管製控製室爆炸,同時燃起熊熊大火。火勢四處蔓延,濃黑的毒煙威脅著艦員的生命,給滅火和搶救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整整5個小時,始終未能控製火勢。索爾特擔心彈藥庫受熱爆炸,隻得下令棄艦逃生。

空艦導彈或機載炸彈使“二戰以來的傳統戰法受到了最嚴重的挑戰”,各國海軍仿佛突然從睡夢中驚醒,於是各顯神通、想方設法采取措施以對付“飛來橫禍”。艦空導彈、速射炮等紛紛裝備上艦,霎時間艦艇似乎又有了可靠的“護身符”。

然而,時隔5年,一場小小的意外風波再次暴露出艦艇不抵空艦導彈一擊的弱點。1987年5月的一個夜晚,波斯灣風平浪靜,美國“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正肆無忌憚地在卡塔爾水域巡弋著。這艘先進的戰艦裝備有多種先進的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捕鯨叉”型反艦導彈、“標準”型防空導彈、射速達80發/分的76毫米艦炮和射速達3000發/分的6管20毫米“密集陣”近程防禦導彈係統,以及電子戰武器和反潛武器。格倫艦長剛剛聽到雷達兵發現敵機的報告,1架敵機已直逼該艦。艦長尚未回過味來,1枚高出海麵5米的導彈便命中左舷首部水兵艙,引起爆炸,燃起大火。

原來,這是1架伊拉克空軍的法製“幻影”F─1飛機由於“疏忽”,向美“斯塔克”號發射的1枚“飛魚”導彈。實際上,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名為中立,暗地裏卻支持伊拉克。可是,伊拉克的戰鬥機卻襲擊了美艦,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

幾次局部戰爭軍事衝突證明,空艦導彈的威力非常強大,水麵艦艇決非其對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繼發明V─1、V─2導彈之後不久,德國人即研製成功HS─239空艦導彈。這種導彈外形酷似小飛機,采用小型液體火箭發動機作動力,使用無線電指令製導方式對導彈進行控製。該導彈的射程約10公裏,速度900公裏/小時,戰鬥部重295千克,主要用於掛載在中型轟炸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