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各國參照德國人的經驗,吸取了戰爭的教訓,積極發展空艦導彈。前蘇聯在此領域情有獨鍾,主要是其當時沒有航空母艦,無法在海上與美航母戰鬥群相抗衡。為了能夠有效地對付美航母戰鬥群的挑戰,前蘇聯決心發展這種武器作為“殺手鐧”來對付美艦。50年代末,前蘇聯的第一種空艦導彈服役;此後,一些遠射程的空艦導彈接連問世。一段時間,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相繼發展了幾種型號的空艦導彈。但後來他們又認為:空艦導彈隻是弱小國家用於近海防禦的武器,因而又停止發展空艦導彈。“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沉沒,再次突出顯示了空艦導彈在現代海戰中的重大作用,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近年來,空艦導彈更有長足的發展,數量多達數十種。目前,除美、俄、英、法等國裝備了部分性能頗佳的空艦導彈外,日本、意大利、德國、瑞典、挪威、以色列等國也都陸續裝備或研製了專用空艦導彈。
在眾多空艦導彈中,美國的“捕鯨叉”AGM─84A導彈可謂佼佼者。這種全天候、高亞音速掠海飛行的空艦導彈,最大射程達110公裏,最小射程11公裏,其單發命中概率為95%,並可在±90度扇麵內發射。該導彈末段能突然躍升而後俯衝攻擊目標,可靠性為90%。其中段為慣性製導,末段采用主動雷達尋的製導。為提高抗幹擾能力,采用寬頻帶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先進的計算機邏輯電路。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重約230千克;使用延時觸發和近炸引信。“捕鯨叉”AGM─84A比在英、阿馬島海空戰中屢立奇功的“飛魚”導彈的射程要大40公裏以上。不過,這種導彈還並非射程最大的導彈,如俄羅斯的“鮭魚”AS─5的射程高達180公裏,彈重4500千克,令人驚訝。
用艦或艇載巡航導彈打擊伊拉克的重要城市和戰略目標,是海灣戰爭中美軍實施“海、陸、空、天”一體戰的前奏,也是一種“創新”。作為美國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之一的巡航導彈,以其用途廣泛、成本低廉、通用性好、作戰效能高的優長,終於在現代高技術戰場上脫穎而出。
實際上,巡航導彈隻是飛航導彈中的一類,但它的體積最大、射程最遠,且是唯一能裝核戰鬥部進行遠程戰略攻擊的飛航導彈。核動力攻擊潛艇可垂直攜帶12枚左右巡航導彈,並可抵近敵沿海發射,因而可打擊其縱深1200─2500公裏的重要目標。中型以上水麵艦隻采用MK─41垂直發射裝置後,1艘軍艦可攜載100餘枚巡航導彈。由於它攜彈數量多,又能在水麵機動,因此突擊威力遠遠超過前者。
巡航導彈幾乎是貼著地麵或水麵飛行的,其有效反射麵積很小,並能按照預先編好的程序繞過敵方有威脅的空域,因此地麵雷達極難發現和跟蹤它。它還能以不同高度、速度和方向,進行各種形式的突擊。當前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一般不超過30米,其性能超過了同樣采用“地形輪廓匹配”係統的其他彈道導彈。海灣戰爭後,美軍開始研究性能更佳的巡航導彈;其他國家也對巡航導彈倍加青睞。由此可以推測:未來海戰中巡航導彈戰將作為一種嶄新的導彈戰樣式出現於戰爭舞台上。
如今,絕大多數軍事家都認為,海灣戰爭中的“戰斧”巡航導彈突襲是巡航導彈在實戰中的首次亮相。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巡航導彈就曾使英倫三島的人們震驚不已,談“彈”色變。
海灣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的首次打擊,是巡航導彈問世以來的第二次實戰使用。1991年1月17日淩晨,巴格達時間2點30分,波斯灣海麵上驟然騰起一束束火柱,夾帶煙霧向伊拉克境內目標飛去。美海軍先後從“威斯康星”號和“密蘇裏”號戰列艦等9艘艦上發射了52枚“戰斧”式艦對地巡航導彈;隨後,從沙特、巴林和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了104架次飛機,對伊拉克和位於科威特境內伊軍的重要軍事目標進行數十次猛烈的轟炸,特別是轟炸了伊拉克境內以以色列為目標的伊軍導彈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