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年代初即開始研製的美海軍“戰斧”式巡航導彈,不僅突防能力強,而且命中概率極高。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海軍首批發射的52枚“戰斧”巡航導彈,就有51枚命中目標,命中率達98%。美軍認為,海軍巡航導彈的使用,為出動空中力量轟炸伊拉克開辟了通道,有效地減少了作戰飛機的突防損失。到戰爭爆發前,美軍共裝備了“戰斧”巡航導彈4000枚,其中艦對地型1400枚。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共部署了該型導彈500枚,分別由30多艘水麵艦艇和10餘艘潛艇攜載。整個戰爭中,艦艇上先後發射了290餘枚,對伊拉克重要目標實施毀滅性打擊。美海軍采用分散部署兵力,多方向集中突擊伊軍目標的方式,使對方難以發現和抗擊,為第二攻擊波戰鬥轟炸機的突擊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自巡航導彈問世以來第一次從海上攻擊陸地縱深目標,也是美海軍巡航導彈與海空軍飛機首次協同作戰,從而使傳統的海軍艦炮與艦載機協同攻擊岸上目標的方法有了新的發展,使海軍對陸作戰的指導思想有了新的突破。在未來海戰中,水麵戰艦和潛艇可躲在遠離被攻擊目標海域,伺機用巡航導彈向敵方發動突然而猛烈的襲擊,從而達成戰略目的。
實戰檢驗了“戰斧”巡航導彈的性能,也發現了它的弱點。海灣戰爭結束後不久,美國就對“戰斧”巡航導彈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改進方案:新增加了1部全球定位係統接收機,以擴充原有的地形匹配儀的能力;增加了到達目標時間控製係統、數學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器等。此外,在毀傷力不變的情況下減輕了彈頭重量,增加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
下一階段,美國海軍擬開發新的型號,應用多種新技術:一是人工智能技術,給巡航導彈裝上多功能高速微處理機,通過數字信號處理,使巡航導彈能搜索、識別、選擇和跟蹤目標,進行自適應製導控製。二是應用二氧化碳激光雷達製導,使新一代巡航導彈從發射時便自主工作,具有地形回避、地形跟蹤能力;並具有攻擊效果判定功能,可在夜間和複雜條件氣象下使用;擁有投擲非核戰鬥部所需的足夠精度。三是開發先進的動力裝置,采用能與彈體組合的“埋入式腹部進氣”技術,使用“折疊式對轉槳扇發動機”,使導彈具有更高的推進效率和巡航經濟性。四是采用更好的隱身技術,經過精心設計、塗敷高技術塗料,減少紅外輻射等,使巡航導彈實現真正的隱身效果。
目前,除美國海軍外,俄羅斯海軍也有20多種巡航導彈在服役,其中海射型就有9種;另有新研製型號5種。法國、英國、瑞典、意大利等國也都在裝備或計劃發展巡航導彈。如此眾多的國家之所以重視發展和裝備巡航導彈,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精確製導武器的使用已不再局限於某一作戰行動或某個戰役、戰鬥階段,而是貫穿於整個戰爭全過程。巡航導彈又是對敵實施首次打擊的最有力的兵器,它的成功就為保證後續兵力兵器的投入,進一步擴大戰果創造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條件。反之,如果首次打擊不力或受挫,就會影響戰爭的整個進程。總之,可以肯定在未來高技術兵器較量日趨激烈的戰場上,以巡航導彈替代航空兵進行首次突擊,將是各國軍隊必然重視采用的重要作戰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