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潛艇區域遊獵戰和立體登陸戰(1 / 3)

1982年5月2日,寒冷的南大西洋波濤洶湧,海麵上正刮著7級大風。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在兩艘驅逐艦的護衛下,放心大膽地以10節(10海裏/小時)航速向埃斯塔多斯島方向回航。不曾想到,此時在200海裏(3704公裏)禁區外遊獵的英“征服者”號核動力魚雷攻擊潛艇早已盯上它。潛艇艇長理查德·拉斯經過多次請求,終於接到了攻擊令。潛艇隨即高速接敵,占領攻擊陣位;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對此卻毫無察覺戒備。

下午4時,“征服者”號潛艇向“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發射了兩條魚雷,1條命中左機艙,另一條命中一號炮塔前麵水線以下部位。強烈的爆炸震撼了整艘軍艦,機艙起火,艦體大量進水並開始下沉,中雷後僅20分鍾,艦體就向左傾斜21度;到下午4時50分,整個左舷即沒入水中;不到1小時該艦就沉入距馬島東南225海裏、深達1300米的大洋裏。護航的兩艘驅逐艦為防止本身也遭同樣厄運,先曲折航行進行規避機動,然後才進行了短時間的反潛搜索,投擲了一些深水炸彈便離去了。

但是,阿軍並沒善罷甘休。正當英海軍4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和兩艘常規運輸潛艇四處遊獵,攪得阿水麵艦艇膽戰心驚、恐懼不已時,阿海軍出動4艘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在區域內實施遊獵,在航線上采取伏擊,同樣也使得具有較強反潛能力的英特混艦隊草木皆兵,再也不敢膽大妄為,貿然行動了。

區域遊獵並非是英軍首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美等國潛艇就已廣泛地采用該種戰法,並取得了驚人的戰果。1945年5月27日二戰已接近尾聲,美海軍潛艇司令部為了加速日軍滅亡,抽調了9艘潛艇,編為“海德曼妖婦中隊”專事攻擊日海上運輸線。其下又分為3個艇群,每群3艘潛艇。當時每艘潛艇排水量均為1500噸左右,水麵航速21節,水下最大航速10節;艇上裝有10個魚雷發射管:艇首6個、艇尾4個,並配有76毫米火炮1門。

各艇群按預案到達指定海域開始遊獵。6月9日夜8時,美海軍“海鮫”號在遊弋時,突然發現了1艘燈火通明的日本運輸船,便急忙駛近到35鏈(6482米)距離上發射出魚雷將其擊沉。8分鍾後,“海鮫”號雷達又發現1艘日運輸船,再次接連發射了3條魚雷,其中1條擊中船體,該船受傷傾斜,但仍加速作防潛曲折規避。“海鮫”號哪肯放過,接著又連射了兩條魚雷,終於將其擊沉。此後幾日,“海鮫”號殺紅了眼,連續擊沉了4艘日本運輸船。其他8艘美潛艇在各自的遊獵區內也主動尋殲敵艦船,取得顯赫戰果。

美海軍在這次遊獵行動中可謂準備充分、計劃周密。行動前美對9艘潛艇實施了“整容術”,艇體改塗為深灰色,並采取了消磁措施。正確地分析情況、判斷形勢,也是美潛艇頻頻得手的原因。日本海不僅是日本航運十分頻繁的海區,而且該海區日防禦警戒薄弱。此外,美海軍3個潛艇群的遊獵海域覆蓋了日本海日方的主要交通線。這些潛艇有的在交通線的起止港口設伏,有的在交通線上遊動,因而使日運輸船動輒便被偵察捕捉到。當然,美潛艇的戰果獲得,不僅在於美戰法的成功應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在於日當時已日暮途窮,海上作戰兵力幾乎損失殆盡,無力組織嚴密的護航警戒,加之過分誇大宣傳日本海的安全,造成許多運輸船毫無規避都是直航向行駛,也不進行燈火管製,燈塔航標的使用和平時一樣,港灣毫無防潛設施,即便采用了少得可憐的對潛觀察器材也是非常落後的且人員訓練水平較差,士氣低落。

隨著高技術廣泛地應用於潛艇,現代戰場上的潛艇將如虎添翼。首先,潛艇采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減少了反射回音或減弱了回音強度,造成戰艦主動聲納發現潛艇的距離大大縮短;第二,核潛艇可以不受時限長期在水下機動,新型常規動力潛艇由於使用新型的電池,減少或有的甚至不用上浮充電,延長了在水下的活動時間,有的可常年在水下作環球遊弋;第三,潛艇使用了現代化的通信導航設備,普遍裝備有較完善、高性能的水聲對抗器材,特別是強力水聲幹擾器材:潛艇模擬器、煙幕彈等;第四,無論是核動力潛艇,還是較新型的常規潛艇,其魚雷武器已普遍製導化,且射程都在10000米以上,命中精度高,對艦船的攻擊不受舷角的限製,攻擊的機會多;第五,核動力潛艇可在水下以20─30節的速度作長時間的機動,新型常規潛艇水下速度也高達20節以上。這些都為區域遊獵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能更充分地發揮潛艇指揮員尋機殲敵的主動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