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遊獵、尋殲敵艦的戰法經過不斷改進、完善和發展,必將在未來的高技術水下戰場下發揮和展示新的魅力。
海上登陸方向是海軍陸戰登陸兵上陸的主要方向。利用氣墊船和衝鋒舟等快速上陸工具實施多點、高速、寬正麵突擊上陸,可直接把登陸兵輸送到敵岸淺近縱深。垂直登陸由飛機、直升機機降和傘降向敵縱深後方或側翼投送登陸兵和武器裝備。在海上登陸的同時,使用蛙跳式戰術,進行機降,實施以海上登陸為主、垂直登陸為輔的綜合登陸作戰,充分發揮新式登陸工具優勢,可使突擊上陸速度比傳統登陸的方法提高數十倍,從而大大提高登陸作戰的機動性和快速性。
空降作戰最大長處在於,可以跨越敵方前沿防禦,直接在敵海岸防禦線近縱深著陸,攻擊平麵部隊一時難以到達的目標。當海軍陸戰隊空降作戰兵力較多,而平麵登陸兵奪占某一登陸點又較困難時,常使用陸戰隊中的空降作戰力量,獨立地進行登陸戰。而當某一地段進攻兵力明顯不足,或遭敵包圍,急需增援,平麵登陸部隊一時又難以到達時,也可以通過空降行動,直接輸送陸戰部隊予以增援。
運用海軍陸戰隊實施空降,在首次實戰中便獲得了成功,及至80年代的幾場局部戰爭中更得以廣泛運用。
1956年10月29日,英、法聯軍對塞得港進行了一次登陸作戰,以配合以色列軍隊對埃及實施武裝幹涉。英軍出動了第3步兵師、第16傘兵旅和第3陸戰旅,加上法軍第7機械化師和第10傘兵師,共約8萬人;與此同時,還出動了包括6艘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在內的百餘艘戰艦,以及1000架次左右的飛機和直升機。當日傍晚,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向埃軍發動地麵進攻。隨後,英、法聯軍即從空中和海上對埃進犯。為了迷惑埃軍,造成主要登陸點選在蘇伊士港的假相,英、法聯軍數艘戰艦駛近蘇伊士港,對其展開火力襲擊,實施佯動登陸;並利用各種新聞傳播媒介,大肆散布英、法聯軍將在蘇伊士港登陸的假情報。與此同時,聯軍主力卻向塞得港集結。
11月5日拂曉,一批由木材和橡皮做的假傘兵紛紛降落在塞得港。埃軍不知是計,一麵命令地麵炮兵猛烈射擊,一麵組織軍民進行圍殲,結果陣地、火力、人員完全暴露。這時,英、法聯軍飛機趁機而至,瘋狂掃射、猛烈轟炸,火力點接連被毀,軍民死傷無數。沒等埃軍反應過來,聯軍接連空投了3個真傘兵營,迅速占領了塞得港的飛機場、自來水廠和其他要害部門。翌日拂曉,大批“埃及”登陸艇從塞得港和福德港附近海岸登陸,埃軍信以為真,認為援軍到了,竟然一槍未放。直到塗抹埃軍標誌的聯軍坦克轟隆隆開到近前,並與先前的傘降部隊聯合起來,對埃實施左右夾擊,埃軍這才發覺上當受騙。而此時,從航空母艦上又起飛大批直升機,空投了1個營的兵力,成功地實施了一次垂直登陸。
80年代登陸作戰中,陸戰隊更加經常采用直升機多波次著陸、蛙跳攻擊戰術。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中,英軍利用裝備上的優勢,多次實施蛙跳行動,取得很好的效果。1983年,美軍入侵格林納達的戰爭,盡管規模不大,時間也不算長,但空降作戰、多波次著陸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這年10月13日,格林納達政府軍司令奧斯汀發動了政變,推翻了畢曉普政權,成立了以他為首的革命委員會。隨後,大批古巴軍事顧問被邀進駐該島,這使美甚感擔憂。10月23日,美國製定了代號“暴怒行動”的作戰計劃,入侵格林納達。美以大西洋總部司令麥克唐納上將為總指揮,坐鎮華盛頓;第2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海軍中將為特混部隊司令,由後來在海灣戰爭中極負盛名的施瓦茨科夫擔任副司令,負責具體作戰指揮。美軍除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外,其他軍兵種也協同參戰,總兵力達18萬人。其中,地麵作戰部隊7200人,艦船15艘、飛機230架。相形之下,格軍少得可憐,其總兵力不過1200人,編有兩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和1個高炮連,連同古巴顧問和武裝援建人員在內,也隻有2000人左右;主要武備是一些輕武器,既沒有坦克、榴彈炮等重武器,也沒有海、空軍。不過,格林納達主島山巒起伏,地形十分複雜。美軍戰前雖進行了偵察,但由於準備倉促,屬於非常規的緊急作戰,隻好憑導遊圖進攻。
10月24日晚8時36分,美海軍“獨立”號航空母艦和“關島”號兩棲攻擊艦攜載數千名海軍陸戰隊官兵抵近加勒比海,“海豹”部隊的偵察行動也已先期展開,“暴怒行動”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