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解析馬加爵
馬加爵殺人動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04年2月13日對於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平靜的日子,新年伊始,人們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回想一下那個時候筆者都在幹些什麼呢?閉上眼睛五分鍾過去了,細節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但有一點還是有印象,就是那段時間因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自己的情緒不是很好。殺人的念頭倒是沒有,但是覺得活得很沒有目標的想法絕對在腦海中閃現過。
被不良情緒所困擾,已經成為當今每一個人都會麵對的事情,為什麼當馬加爵麵對困擾的時候,選擇了極端的方式,2月13日那天肯定還有許多的人有過殺人的念頭,但沒有付諸實踐,而馬加爵卻在這天實施了他的想法。這些說明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
真正的答案我們不得而知,其實就連馬加爵自己也搞不清楚。在馬加爵被判死刑後接受《人民法院報》記者采訪時,當記者問:“如果好好學習法律,自己還會做出那種事情嗎?”他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現在都不明白,我怎麼做出那種事情來了,自己覺得很奇怪。”所有的問題似乎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問題:“馬加爵殺人真正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呢?”
對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網上,你輸入“殺人動機”四個字然後搜索,會發現前麵很多條都與馬加爵有關,可見人們對於馬加爵殺人動機的關注。為什麼關注呢?我們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於這個事件的不理解。
馬加爵連環殺人案作為一條特大新聞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很自然,但是他為什麼殺人?卻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難以解釋的懸念,這個謎不知調動了多少新聞工作者、犯罪學及犯罪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專家以及心理學工作者從各自的視野和角度為之思索、分析和討論。其目的都是尋找犯罪動機,隻有找出馬的殺人動機,才可以尋找到防範與對應的途徑和方法。按照常規的思維方法首先要找出其動機才談得上有的放矢。
幾個月來,專家學者們順著這條思路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分析,麵對麵的采訪、詢問以及心理測試,但尚未得出統一的認定,不過從中卻提出了許多有益於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新課題。
我們在研究馬加爵殺人案的工作進程中,對其殺人動機也曾百思不得其解,我們在對他的親友鄰裏、老師同學的采訪中也未能找出直接有力的佐證。馬加爵殺人動機究竟是什麼?一直把我們困入苦苦的冥想之中。
太多的矛盾集中在了馬加爵身上,造成人們太多的不理解,媒體和公眾的好奇心也隨著一個一個的為什麼而不斷提升。在許多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切讓人們對於這個殺人案件背後的動機充滿猜測。
從各方麵的報道我們得知,馬加爵從小是一個眾人眼中的好孩子。5歲就懂得體貼父母的辛苦,煮好稀飯盛好了等他們回家;初中時期曾獲全國物理競賽二等獎;高中時期曾因迷上武俠小說而成績滑落,後來僅用半年時間苦學就一舉中的,而且名列前茅;大學時,從不開口向父母要錢。
用馬加爵的父母的話來說,這個孩子在家裏連雞都不敢殺,怎麼會殺死四個同學呢?正如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公安局局長藍常寧認為:“他(馬加爵)為什麼要殺人,殺(關係)很好的同學,這是一個謎。另外一個,整個作案的過程怎麼樣,這也留給我一個謎。”
通過媒體的報道我們知道馬加爵的殺人動機就是因為他認為這些被害人侮蔑他打牌作弊。三亞警方在審訊馬加爵後也對其供認的因打牌發生口角就殺人覺得不可思議。
一些媒體竟“驚稱”:“世界上居然有如此荒唐而進行的謀殺!”於是各種猜測就相應而起。
在我們看來,馬加爵的殺人動機也許就是如此簡單。
“殺人滅口”就是馬加爵殺人簡單而真實的動機。
讓我們來看下麵一段對話:
公安局:為什麼要殺人?
馬加爵:因為有一次打牌時吵架。
公安局:為什麼會吵架?
馬加爵:其實我(打牌時)根本沒作弊。
公安局:就是他們說你作弊了,後來唐學李說你經常作弊,是不是啊?
馬加爵:嗯,我根本沒作弊,就和他們吵起來了,然後吵出來很多東西。
上麵這段對話是昆明市公安局對馬加爵進行詢問筆錄的一部分,請注意最後一句的最後部分“吵出來很多東西”。
很顯然馬加爵是不希望同學說出他不希望說出的“秘密”。
這些秘密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馬加爵非常看重這些秘密。曾與馬加爵打過牌的隔壁寢室的一位同學分析說:平時大家打牌難免會有些小摩擦,比如互相指責出錯牌,或者揭露作弊等等,馬加爵自認為“被冤枉”
時,他至多會把牌一摔,加以反駁,馬加爵殺人的起因,可能還在於“吵出的很多東西”讓他受到極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