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超限戰:不按常理出牌
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簡言之:超限戰。如果這一命名能夠成立的話,那麼,這種戰爭意味著手段無所不備,信息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意味著一切武器和技術都可以任意疊加;意味著橫亙在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與非軍事兩個世界間的全部界限統統都要被打破;還意味著已有的許多作戰原則將會被修改,甚至連《戰爭法》也需要重新修訂。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
一、奇正相生的辯證哲學
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對中共領導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周恩來的華爾茲舞是第一流的,劉少奇的舞步像數學一樣準確,朱德的步伐像是長征,而毛澤東的舞步則常常出人意料,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跳舞。
毛澤東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他的戰爭哲學同樣體現著這種邏輯,比如他根本不相信什麼戰略戰術理論,說:“打仗沒有什麼神秘,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麼戰略戰術,無非就是這四句話。”
簡單來說,毛澤東兵法的精髓就是超越一切理論的界限和尺度,完全根據戰爭的具體情況,因地製宜,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這看似招法淩亂,卻無處不透露著中國式兵法的精髓——奇正相生。
在中國,最早提出奇正辯證觀點的是老子,他在《老子·五十七章》中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而將奇正辯證觀點運用於戰爭實踐的則是孫武,他在《孫子兵法·勢篇》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戰爭中,常規戰法是“正”,非常規戰法是“奇”,善於運用奇謀往往會出奇製勝。
適應一切戰爭形式的兵法理論是不存在的,兵道奇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變化是唯一不變的東西。戰法的變化像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像江海一樣永不枯竭。
奇正相生的軍事辯證法並非隻有中國才有,在西方的戰爭史上,拿破侖也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偉大戰略家。
當時拿破侖的普魯士敵人是一支以“正”聞名的軍隊,士兵們都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章法嚴謹,軍隊的移動像機器一樣精準,因為普魯士的將軍們認為,戰爭就要像數學一樣精確。普魯士士兵軍事理論豐富,戰術技巧嫻熟。然而就是這樣一支軍事素質過硬的軍隊,硬是被拿破侖打敗了。
和早期的中國紅軍一樣,拿破侖的軍隊看似就是一支烏合之眾,但是拿破侖認為戰爭和戰役不是策劃出來的,真正的軍事天才應該能夠嫻熟地應付戰爭中形勢的發展與變化。普魯士軍隊雖然強大,但是由於整個軍事係統過於龐大,太追求體係和嚴謹,反而不能對當下的形勢作出及時的判斷和反應,軍隊的行動像機器一樣僵硬,在戰爭中無法表現出應有的敏捷和速度。
而拿破侖的軍事天才則表現在他不尊重傳統,完全拋開一切僵化的理論和教條,總是能夠根據瞬息萬變的戰爭形勢及時更新思維和策略,不斷采用新的方法作戰,總能找到合適的機會擊敗對手。
戰爭需要想象力,戰略不是一套無往而不勝的規則,更不包含必勝的魔法,所有固定的理論、書中的技巧、曾經成功的模式、昂貴的武器都隻能提供一種可能性。戰術也沒有永恒不變的陳規俗套,正如孫子所說,“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勝利是不可重複的,隻有因形而變,才能永遠處於不敗的境地。
我們總以為缺乏的是知識,實際上缺乏的是思想;我們總以為決定勝負的是正確的理論,實際上真正的關鍵在於把握恰當的時機;我們總以為經驗是可以借鑒的,實則經驗是用來被打破的,也就是毛澤東所謂的“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