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免疫熒光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1 / 3)

免疫熒光分析(Immuno Fluorescence Assay,IFA)始創於20世紀40年代初,1942年Coons等多次報道用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抗體,檢查小鼠組織切片中的可溶性肺炎球菌多糖抗原,當時由於此種熒光素標記物的性能較差,未能推廣使用。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期,Riggs等(1958)合成性能較為優良的異硫氰酸熒光黃。Mashall等(1958)對熒光抗體的標記方法又進行改進,從而使免疫熒光技術逐漸推廣應用。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技術是采用熒光素標記的已知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測待測組織、細胞標本中的靶抗原(或抗體),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帶有熒光素,在熒光顯微鏡下,由於受高壓汞燈光源的紫外光照射,熒光素發出明亮的熒光,這樣就可以分辨出抗原(或抗體)的所在位置及其性質,並可利用熒光定量技術計算抗原的含量,以達到對抗原物質定位、定性和定量測定的目的。

一、基本原理

抗體與熒光素結合後,並不影響其和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事先將待測抗原固定於載玻片上,滴加熒光標記抗體,若熒光標記抗體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不能被緩衝液衝掉,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熒光,否則熒光抗體被緩衝液衝掉,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熒光。

二、抗體的熒光標記

熒光是指一個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給予的能量後,即刻引起發光;停止能量供給,發光也瞬即停止。熒光素是一種能吸收激發光的光能產生熒光,並能作為染料使用的有機化合物,也稱熒光色素。目前用於標記抗體的熒光素主要有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四乙基羅丹明及四甲基異硫氰酸羅丹明。

(一)熒光抗體的製備

用於標記的抗體,要求是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所用抗血清中不應含有針對標本中正常組織的抗體。一般需經純化提取IgG後再作標記。作為標記的熒光素應符合以下要求:①應具有能與蛋白質分子形成共價鍵的化學基團,與蛋白質結合後不易解離,而未結合的色素及其降解產物易於清除;②熒光效率高,與蛋白質結合後,仍能保持較高的熒光效率;③熒光色澤與背景組織的色澤對比鮮明;④與蛋白質結合後不影響蛋白質原有的生化與免疫性質;⑤標記方法簡單、安全無毒;⑥與蛋白質的結合物穩定,易於保存。

常用的標記蛋白質方法有攪拌法和透析法兩種。以FITC標記為例,攪拌標記法為:先將待標記的蛋白質溶液用0.5mol/L pH 9.0的碳酸鹽緩衝液平衡,隨後在磁力攪拌下逐滴加入FITC溶液,在室溫持續攪拌4~6h後,離心,上清即為標記物。此法適用於標記樣品量較大,蛋白含量較高的抗體溶液。優點是標記時間短,熒光素用量少。但本法的影響因素多,若操作不當會引起較強的非特異性熒光染色。

透析法適用於標記樣品量少,蛋白含量低的抗體溶液。此法標記比較均勻,非特異染色也較低。方法為:先將待標記的蛋白質溶液裝入透析袋中,置於含FITC的0.01mol/L pH 9.4碳酸鹽緩衝液中反應過夜,以後再用PBS透析法去除遊離色素。低速離心,取上清液。

標記完成後,還應對標記抗體進一步純化,以去除未結合的遊離熒光素和過多結合熒光素的抗體。純化方法可采用透析法或層析分離法。

(二)熒光抗體的鑒定

熒光抗體在使用前應加以鑒定。鑒定指標包括效價及熒光素與蛋白質的結合比率。抗體效價可以用瓊脂雙擴散法進行測定,效價大於1∶16者較為理想。熒光素與蛋白質結合比率(F/P)的測定和計算的基本方法是:將製備的熒光抗體稀釋至A2801≈1.0,分別測讀A280(蛋白質特異吸收峰)和標記熒光素的特異吸收峰,按公式計算。

(FITC)F/P=2.87×A495A280-0.35×A495

(RB200)F/P=A515A280

F/P值越高,說明抗體分子上結合的熒光素越多,反之則越少。一般用於固定標本染色的熒光抗體以F/P=1.5為宜,用於活細胞染色的以F/P=2.4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