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象,香港奇跡,香港創造,香港設計,一串閃光的語彙!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世界東方一個彈丸之地——香港,舉世矚目,令人豔羨,它麵臨新的國際形勢,像一匹脫韁的駿馬,在一大群你追我趕的國家和地區中成為前驅(亞洲“四小龍”之首),一些經濟學家譽為“當代自由資本主義的典範”,一些文學家描述為“香港的地底好像蘊藏著一股巨大無比的動力,不停地孕育、蠕動”,―些社會學家把香港的日新月異稱為目為之眩的香港現象。近半個世紀以來,香港一再創造奇跡,現在成為國際金融、貿易、輕工業、航運、旅遊和信息中心。香港現象和奇跡是香港數百萬人民嘔心瀝血設計出來、創造出來的!

香港的創造離不開設計,香港的設計描繪了香港的創造。我們從一個特殊的視角來探討香港藝術設計的發展軌跡。

設計是物質文化、智能文化、製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的整合體,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行為。香港藝術設計作為無數代香港人生存的方式和行為,走過了三個曆史時期:一是古代手工業,漁鹽業啟步期:二是近代殖民貿易轉型期:三是現代國際金融、商貿,信息繁榮期。香港藝術設計處在中國手工業傳統設計和世界現代工業信息設計的交彙點上,具有特殊的發展道路和意義。

設計與文明同步,香港的文明史、設計史,已有6000多年。據考古發掘,在香港九龍及新界各海岸地域出土石環、石銃、印紋陶器、夔紋硬陶器、彩陶器物及青銅器,舂坎灣遺址出土刻劃紋鏤孔圈足彩陶盤,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石牙璋,大嶼山出土人麵弓形格青銅短劍等,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香港設計初現曙光。秦漢時代,香港地區隸屬南海郡,其設計崇樸尚實,漁鹽業和生活器皿流行,九龍李鄭屋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可以佐證,其中有陶屋模型、陶俑。隋唐時期,香港以“屯門”載入史籍,成為廣州外港,商品貿易開始,商業設計出現,今香港沿海發現唐代灰窯十餘處,屯門小坑村發現唐代一對陶塔(亦稱魂瓶)、兩座唐窯。商賈雲集,麵海觀潮之文人翩至,劉禹錫《踏潮歌》序雲:“元和十年(815年)夏五月,終風駕濤,南海泛溢。南人雲:踏潮也,率三歲一有之,客或言其狀,因歌之。”(載蕭國健《香港古代史》)宋元代,香港新增鹽業、采珠業,設計又有新氣象,中原人士南移,香港人口增多,南宋末二帝南遷香港,享漁鹽之利,留巨石上元人刻“宋王台”三字(《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宋景炎中,帝舟嚐幸於此。元史以帝罡,帝昜為二王紀。此元時舊刻,故稱宋王。”元刻已湮,今為清人重刻,還有宋二王殿、金夫人塞遺存。明清時期,海內外商貿大增,香港處門戶之口,官富巡檢司立,中原南遷人口在港島、九龍、新界紛紛開村立業,大埔碗窯遺址出土明代文官碗,明代海上航行的船隻有設計先進的烏艚和白艚,中原手工藝人及其設計傳至香港。香港的農業、漁業、鹽業、采珠業、香料業和紡織、家具、造船、生活器具,集中國傳統設計之大成,香港地區之元朗、北區、屯門、大埔、沙田、西貢、黃大仙、青衣,荃灣,油尖旺、灣仔,東區、中西區、南區、銅鑼灣等地風物誌的出版可以見證:九龍的九龍城寨、宋城,屯門的宋帝岩、紅樓,沙田的曾大屋,五國六村,荃灣的三棟厘、海坎村屋,元朗的錦田吉慶圍、聚星樓,西貢的上窯民俗文物等,都是古代設計的遺存,有人統計,在香港,清代建成的宗祠書室達449處,“建築頗為宏偉,裝修和雕刻亦十分精美,如河上鄉的侯氏宗祠及元朗新田的大夫第等建築物,堪稱難得的古代藝術遺產。”載餘繩武,劉存寬主編之《十九世紀的香港》清政府在佛頭洲、長洲、馬灣及九龍城設置稅關,佛頭洲稅關石碑上刻“德懷交趾國貢賦遙通”九個大字,是現今僅存的“稅關”文物。17世紀起,海外葡萄牙人、荷蘭人紛紛登陸,1683年首艘英商船來香港大嶼山貿易,後在香港島、尖沙咀一帶搭建寮棚。自此,西方不同設計之商品和日用器具舶來中國,中西兩大傳統設計在此交彙,香港開始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

香港手工業設計在香港人漫長的數千年曆史的生活和生存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母體的哺育和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的滋潤,形成了獨有的個性和特色。綿延二千餘年的儒家文化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使涉及各個領域的設計都取得了成熟而完整的發展,構成了較為統一的民族風格特征,雖然曆經不同曆史階段的改朝換代,也依然沒有動搖一脈相承的風格沿襲,但是,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和曆史機遇,又使香港人麵臨西方不同的設計文化和現代工業設計的衝擊,其生活和生存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19世紀中葉,香港在中英鴉片戰爭中變為了割讓地,英國人開始了長達150多年的統治,香港藝術設計開始了轉軌變型人類世界,英國首先舉起工業革命的旗幟,設計進入一個圍繞著機器和機器生產,圍繞著市場的新時代。機器生產的普及。

人們有可能利用比手工業時期更為強有力的動力和機械來達到自己的設計目的,獲得更大的自由:機器生產使產品迅速増加,商品市場大為豐富,經濟的列車加足了奔馳的馬力,香港在英國的管理下,設計由傳統手工藝轉入機器生產,製造業、加工貿易首當其衝。1906年,香港在亞洲舉辦了“第一屆工業藝術博覽會”(相距英國舉辦的世界第一屆工業博覽會已有半個世紀),產品新鮮別致,一反傳統樣式。此時英國工業設計已處“新藝術運動”中,強調整體藝術環境,追求“青春風格”幾何因素的形式構圖,呼喚“機器美學”的到來,半個多世紀來,香港在英國現代工業設計的影響下推出了東方的工業設計產品,邁出了現代設計的第一歩。但是,完全照搬英國設計的模式,並不適應香港的特殊環境。生長在香港的傳統平麵設計師,仍然以中國傳統木刻版畫和廣東年畫為基礎,采用不對稱和對角構圖,廣告畫、標簽、包裝及瓷器紋飾則采用嶺南畫派筆觸細膩和色彩奪目的風格,一方麵是異域風格(香港早期設計家鄭可為代表),另一方麵是傳統模式(“月份牌王”關蕭農為代表),兩者交融互長,推動了香港設計的快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香港各種工商貿易刊物以及“中華廠商聯合會”主辦的工業出口展覽會上,鋼鐵製品、運輸機具與印刷機械等現代設計已走在舊中國的前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步入複蘇期,聰明的香港人緊緊抓住了這一機遇,二戰後的幾年,香港迅速恢複轉口貿易,特別是加大了對大陸的貿易,20世紀50年代,香港以英國工業革命的經驗轉入工業化階段,紡織、成衣為前驅,製造業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七成以上,新的工業區在港九興起,一百多年的轉口港變為了工業城市此時香港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主,視覺信息傳達設計、城市環境設計也緊步跟上,香港的設計教育開始起步,設計工作室、公司和專業協會跟著出現,歐、美、日本設計師紛紛登港,大陸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和藝術家也南渡香港。香港開辟為自由港後,大量外來商品湧入和轉銷,外來商品加上香港為轉口貿易和居民生活服務的工商業所提供的種種商品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

這樣,在大量商品交易的過程中,以商品招貼的廣告和海報設計、產品包裝設計、標誌設計、展示櫥窗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就大行其道。世界的現代設計起源於商業招貼畫,香港50年代就出現了一批活躍的平麵設計師,如設計師鄭可和黃鳳梨、海報畫家麥少石、印刷設計師張一民、包裝設計師尹笛雲、商標設計師歐少傑等。香港當時成立了“化”廣告商會,中外廣告設計公司有10餘家,外國人辦的有“湯臣”、“國泰”、“格蘭”等,香港人自己辦的有“百樂門”、“美靈”、“幸運”、“中庸”等,西方現代廣告風格和中國傳統廣告招式,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引來了香港商品市場的火爆。

20世紀60年代,這是香港經濟迅速崛起,現代主義設計蔚為規模的時期。這一時期,大陸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接著又爆發一場“文化大革命”,大量人口流入香港,為香港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此時,香港作為西方工業的重要成員,將製造業作為經濟的主要支柱,在新的形勢下,香港成立了“香港工業總會”。世界的工業國家,英國已漸漸讓位於美國,在香港,美國的影響已超過英國。香港廠商紛紛接獲美國訂單,許多美國公司提供商品設計,直接參與香港的商業活動,美國成為香港產品最重要的市場。市場變,產品變,設計也變。為了適應市場需要,香港工業總會引進6位美國設計師,在香港開業設計,他們慢慢成了香港最重要的設計力量。石漢瑞,香港設計界的巨擘,出生於奧地利,愛好日本浮世繪畫和中國20世紀20年代上海廣告畫,在美國追隨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Rand),在耶魯大學學習平麵設計,1962年來到香港,成為平麵設計的旗手,後成為日本《idea》雜誌封麵人物,榮登國際設計雜誌《CA》大頁。“愈來愈多的香港產品在美國設計,或由在香港的美國設計家設計,當地設計家無法與之競爭,傳統的適應性設計在香港衰落。”(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史》)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工業設計變成一個獨立職業的國家,企業內部的工業設計部門,獨立的設計事務所等形式造就了一大批駐廠設計師和專業設計師。香港此時也成立了相應的管理和服務工業設計的機構,如“工業教育署”、“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促進中心”、“貿易發展局”、“工業村公司”、“中華廠商聯合會”等等。60年代,香港製造業的結構和經營模式有兩大特點:一是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型”製造業:二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小型企業為主,原料和產品“大進大出”,完全依賴貿易和物流,而香港交通運輸業又十分發達,為製造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60年代末,全港工廠達29000間,從業人數達35萬,香港製造業已占全港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10多種輕工業產品(包括成衣、玩具、人造花、鍾表、收音機、首飾等)出口值和出口量都位列世界前茅,舉世矚目的名牌和名牌設計成了香港獨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