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0年代,香港麵臨台灣、韓國出口貿易的競爭,自我調節經濟機製,推行工業多元化、市場多元化,工業、金融、旅遊、房地產齊頭並進。70年代,伴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和設計後現代主義風潮,香港迫切需要大量的設計人才,香港藝術設計教育從此勃興。1967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開辦了基礎設計課程,由王無邪策劃並兼任導師,1968年拓展為二年製設計文化課程,1970年,港英政府教育司聯合香港理工學院、國際美術教育協會聯合舉辦“中學美術教育研討會”。正式確定中學美術教育以設計為重心,具有特殊意義。公立香港理工學院(1972年升格)開設設計專科(後為太古設計學院)香港大學藝術係、香港中文大學藝術係開辦校外藝術與設計進修部,以王無邪為代表,兼任多校設計教育課程。王出版了《平麵設計原理》和《立體設計原理》,舉起了包表斯高等設計教育的旗幟後來,數十所設計學校遍布香港,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各個領域的設計師。國際設計大師靳埭強(曾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並獲香港特區第三屆紫荊勳章)在《見證東方明珠的奇跡》一文中指出:“直至60年代後期,一些海外學成歸港的留學生,嚐試在香港兩所大學的校外進修部設立設計課程跟著,新成立的香港理工學院(當時稱為工專)亦開辦了設計專科。這些課程開始播下香港設計專業的種子。在當時那些致力香港現代設計教育的開拓者之中,王無邪先生是其中一位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最先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策劃設計文憑課程,他以德國包康斯學院的美學為基礎,編寫了一套以理性分析造型美學的論著,風行世界。王氏後來在香港理工學院任主任講師職,主講基礎設計學科,他對香港新一代設計師有深遠的影響。香港人懂得,未來的設計教育對於設計從業人員來說,優先關注其專業是否勝任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生產配合市場反應的貨物要依賴本土化的生產網絡,快速和彈性回應市場的變更,在策略性結盟、經營企業化和私營化方麵的發展是管理設計的主要議題,70年代以後,香港的設計教育呈現極其繁榮的局麵。1973年,香港設計界又一件大事:由香港工業總會的工業製品設計促進委員會發起成立香港設計師協會,宗旨是:提高設計行業的專業地位,提高香港設計水準,厘定與推行設計師專業守則,鼓勵各界提供設施供設計師未來發展所需,推廣其他符合協會宗旨的活動,把各類設計師組織到一起交流信息,組織演講,進行研討,舉辦展覽(每年一次,1984年改為雙年展),香港設計步入了規模效應,香港設計師協會首任主席是馬維塔,接著是石漢瑞、周誌波、李中展、郭樂山,80年代後一長串閃光的名字(如何強、靳埭強、陳幼堅、餘奉祖)參加了接力,設計師協會是香港設計發展的助推器,涉及各個領域(消費貿易刊物、年刊、徽號、公司形象設計,信封及信紙設計、宣傳單、海報,影展、插圖、包裝、室內設計、展覽設計、廣告設計、產品推廣等)的年展,雙年展,除了直接影響香港,還波及大陸、台灣和日本,新加坡、韓國。
80年代,香港背靠改革開放、經濟迅速崛起的珠三角和大陸腹地,朝向國際金融中心、“購物天堂”,交通樞紐、旅遊名勝的大都會邁進,香港迅速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新型的現代建築如雨後春筍出現。嚴格地說,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是從建築領域的革命開始的,現代化的大都會也往往體現在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上。美國的芝加哥學派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型框架預製構件的使用使施工速度大大提高,人力更多地為機械所代替。後來,輕巧的鋼架結構和大麵積玻璃幕牆成為時尚建築語言,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題,反對繁縟裝飾,堅持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土地金貴、人口密集的大都會香港太需要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建築了。70年代以來,香港鬧市中環、銅鑼灣等地,變成了樓房森林,一棟棟玻璃幕牆高樓拔地而起,比肩而立。注重建築的功能和經濟性,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題,反對多餘的裝飾。到了80年代,香港興起了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後工業社會的設計是以後現代主義為主要特征的,後現代主義,嚴格地說應當稱之為“現代主義之後”,它以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和修正,界定了與其截然不同的形式風格,針對現代主義後期出現的單調,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麵貌,後現代主義以追求富於人性的、裝飾的、變化的、複雜的、個人的、傳統的、表現的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特征。比如,1985年英國建築設計家諾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彙豐銀行大廈將香港城市建築推到了時代潮流的前端。彙豐銀行大廈,這是一座接受西方“高科技”設計風格影響、極力顯示現代技術成就的建築。大廈外形顯著暴露建築的鋼架結構,大廈底部完全開敞,62部自動扶梯從二樓直伸下來,人們可以由扶梯直接上金融大廈,大廈的內部空間盡璗開通,仿佛從外部塔樓懸吊過來的像橋梁一樣的地麵上沒有梁柱,光線灑向各個辦公區域。大廈展現出現代建築的結構,不再另加裝飾,表現出高科技的美。香港彙豐銀行大廈裸露框柱,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遙相呼應,是最具前衛設計風格的建築,也是造價最為昂貴的建築香港彙豐銀行大廈讓人們感受到“高科技”設計鼓舞人充滿希望,麵向未來的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繼之而起的是與彙豐銀行大廈比鄰競爭的中國銀行大廈。1982~1989年美籍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應邀完成了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此為中國銀行香港分部,係貝氏之父創立)的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造價低,僅為香港彙豐銀行大廈的五分之一,但是建築功能卻超過彙豐銀行大廈。中國銀行大廈樓高70層,克服了地盤位置困局,利用結構效益減低成本,該大廈遵循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原則,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賦予造型以象征主義內容。該大廈沒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底層鋪砌顏色深淺不一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建築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型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係列外包混凝土的鋼焊斜撐,不僅使大廈外觀形成獨特的麵貌,而且節省鋼材。室內無柱,空間開闊,設計家通過建築主體三角形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挺拔、簡潔,明快,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上的一個製高點和地標。此後,一棟一棟超高大廈破土:85層中環機鐵,超百層九龍站、79層北角油街、60多層司徒拔道住宅、70多層西九龍住宅、70層長實總部、70多層中環中心......建築是城市的符號與象征,傳統的城市規劃在香港不複存在,單一的商業區也難尋覓,甲級寫字樓也與髙層住宅混雜,多用途的大廈建設甚為普遍。高文安、粱誌天等環藝設計大師,主張室內朝彈性時間、自由空間發展,人獲得處理時空的自主權:設計都市微觀宇宙,高樓大廈之間的橫街窄巷日間是小販檔,晚間是熟食攤,功能交替,地道與天橋構成一個巨大的車與人的交通網絡:追求時間和生命之流不斷重塑景觀,香港的都巿設計、都市景觀、都市模式一次又一次重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