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007年的香港工業設計
(當代工業品競爭期)
第一節概述
林衍堂教授的《香港的產品設計:其特點、發展路向及啟示》一文中對這個時期香港的產品設計的發展狀況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筆者借用其觀點來闡述香港當代工業設計的發展狀況。”進入80年代,香港的設計師逐漸走向成熟,這時期仍以小型消費品為主,設計特點是細致和具品味的。80年代中後期,國內正值改革開放,使不少香港工業北移,港的製造業利用國內的廉價動力資源作為外銷競爭的策略。這一便利,為香港工業發展提供了契機,香港能夠更集中地發展其增值的工業產品提供了條件。但香港廠商業並未很好抓住這一轉型的機會,沒能像日本等國家以創新科技為主導。90年代也是香港產品設計界多樣式的嚐試階段。更多的設計師加強自創品牌,加入自產自銷自創的這一行列。此時,一些海外留學的或工作的設計師也有回流,並加入這創業大潮之中。此階段的產品設計並未停留在對產品的美化和裝飾功能上,也沒有僅僅體現在其機械功能上,而將產品設計推向個新的精神領域,強調生活品味以及人性現想的提升和體現上。其感性、人性化、個性化得到強化。一些香港的產品設計獲得國際設計大獎,產品設計有在美、英的設計博物館出售和展出。經過數年的努力,香港經濟經曆轉型,由製造中心轉而為先進產品及服務供應地。設計也隨之同步並進。為配合本地及國際市場的需要,香港各類的計師在技術上漸趨嫻熟,信心倍增,現已可提供高素質、具品位、具創意及可向國際市場行銷的設計意念。香港產品設計師走的是一條並不平坦的路。香港設計師所受的掣肘,先是工業界對設計的認知多隻逗留在產品造的層次:再是本地製造業的北移,對產品設計的需求銳減。但無論如何,逆境首先促使了設計師向海外擴大客源,使設計師的接觸麵擴大了,國際化了:其次令設計師更自力更生,除了提供設計服務以外,更使自己成了企業家。這間接給別的工業家提供了設計提升經濟效益的例證,這是一條香港產品設計師自創的香港式的路。或許,它也可能是中國產品設計師在未來一條可走的路。這個時期湧現一大批優秀的產品設計師,比如陳瑞麟、黃美瑜、葉智榮、張福潘、謝仲信、蘇家偉、劉沛中、利誌榮、康裔隆、陳鵬、蔡嘉源、毛沛幾、吳瑞宏、梁振輝、許宏業、許夏林、符致棟、李建明、梁伯源、梁伯強等。
第二節細致和具品位的小型消費品時期
70年代及80年代初,香港自己培育的設計師此刻已開始成熟。他們多受雇於工廠,因此以支持出口為己任。少數設計師自己設廠進行設計生產,雖亦以外銷為主,但已開始設計其主導產品,並嚐試離開利潤微薄的廉價市場,去攻克中髙檔次的市場層。這時期的香港產品仍以小型消費品為主,這是因為生產小型消費品所需廠房模具等投資較少而靈活。設計特色是細致和具有品味,雖仍缺本土文化特點,但隨著香港經濟條件改善,香港市場亦相當可觀。
80年代香港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如石英鍾表、玩具、塑料製品的生產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服裝、紡織品的設計和生產加工,轉口,以及他輕工業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像。經濟的發展促進香港的工業產品設計的發展。像陳瑞麟、黃美瑜等人都是卓有成就的工業設計師,他們設計的鍾表、電了產品和服裝在香港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
玩具設計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成為令球人的玩具出口地區,以往香港玩具企業作為原廠委托製造商,按訂規格和顧客要求上產,後來逐歩發展自己的設計和生產能力,生產自己的品牌。香港生產的玩具品類齊全,大致分為塑料、電子、金屬、毛公仔、合金、木製類玩具,在其中三分之二屬於塑料製玩具。在香港屹立50多年的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和擁有40年曆史的亞田有限公司,可謂香港玩具業的佼佼者。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在林健鋒先生帶領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企業,擴展多元化業務,其中包括塑料玩具、填料玩具、模鑄玩具、木製玩具、洋娃娃等產品。
雅田有限公司的悅錦輝先生在開發玩具品牌方麵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針對外銷市場,玩具設計推陳出新,開發了紅外線遙控飛機、智能玩具、數碼化軌道賽車等。新玩具不但讓小朋友看得眼花繚亂,而且還吸引部分成年人也對這些新穎的玩具愛不釋手。80年代的玩具設計師為了吸引顧客,將電視劇中的人物製造成玩具。香港廠家看準了孩子們對這些金屬、塑料機動玩具的渴求,滿足香港本地市場需求。隨著電子產品興旺發展。環球科技迅猛發展和蓬勃的世界消費趨勢影響。科技含量高,功能繁多的機動性強的電子玩具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以香港“明思產品設計“創始人兼設計總監黃國明先生設計的電子發聲玩具為例。設計師通過當時歐美市場進行的研究分析,根據最新的設計理念,運用現代設計元素,並迎合兒童的口味,打破舊有呆板的產品風格,新演繹設計出此款深受消費者喜歡的電子發聲教育玩具。該產品的生命周期長達10多年,銷售量多達100萬件,同時獲得多項設計大獎,對香港的電子教育玩具設計起到深遠影響。
家庭電器
家庭電器已經成為家居裝飾的部分。單靠傳統功能己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為了提高競爭力,各大品牌不但在功能上多有變化,更在外觀及設計上下功夫。”威馬“作為香港家電的品牌,在設計家電時除了顧全安全性及功能外,也十分注外觀設計。為了配合各地用戶的不同品位,亞洲市場由香港設計師設計,供應亞洲市場銷售;而外銷歐美市場的產品則由外籍設計師設計,這種量身定做的方式自然大受各地消費者歡迎。
香港理工大學林衍堂教授領導的一款外銷產品,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較好的評價。改革開放之初,內地的許多工廠與企業才意識到生態法律法規的強製性,對他們來說,生態設計仍然是個較新的領域。林教授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融入“生命循環分析(LCA)”方法的研究。其實就是產品設計師要考慮通過采用可循環塑料,減少電池使用,減少螺絲使用,改善產品外觀,減少生產能耗,減少產品重量,優化能輸出,用更便捷的包裝來提高產品的環境可持續性。林教授認為設計是為需要,而不是貪婪。設計師不僅要設計綠色產品,也應該分析使用者行為,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鍾表設計
11985年,餘奉祖先生為瑞士表廠JacquesFarel設計了一係列時尚手表,並獲得香港總督產品設計獎。
第三節產品設計多樣式嚐試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期,香港的製造業大規模地向中國內地轉移,1987年後,失去了本地生產總值最大比重地位。但製造業仍然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十年來,香港製造業在設廠地點方麵發生了急劇變化。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的統計,70%以上的製造商已經在內地設廠,其中電子玩具業比例更大,已接近90%僅廣東省就有23000多家三資企業和80000多家加工裝配企業,用工人數多達300多萬,相當於香港製造工業工人人數的7倍。工業北移,為香港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香港與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所形成的“前店後廠”格局,一方麵使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保持了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麵,有利於香港製造商更充分利用香港寶貴的土地和人力資源,集中生產高附加值和離新技術產品,不過。大量工業外移後,香港沒有及時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製造業的轉型和升級尚未能完全到位,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緩慢。業界普遍認為香港工業設計多逗留在產品造型的層次,隨著香港製造業的北移,對產品設計的需求銳減,這些客觀條件並不利於工業設計的發展。其實香港雖然缺乏前期研究與開發活動,但實際上香港仍然是髙科技產品的貿易平台。即使生產活動北移,但重要的科技環節層次依然存在,它是區內各種科技合作與技術整合的中心。新技術的廣泛使用,加快了世界製造業增長的步伐,也導致世界製造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主要趨勢是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增長,而傳統工業趨向相對萎縮。香港產品發展隻有改變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品,轉向高增值的道路,並以高科技為手段,發展高科技實現高增值,才是香港工業發展的確道路。因此香港應當以設計密集型產品作為市場定位,比如電腦軟件就是設計密集型的,它的價值差不多完全取決於其設計,設計是知識、技術密集而非土地和機械設備密集的活動,這十分適合香港這寸土寸金之地。
80年代中後期,香港的工業所麵臨的改變對產品設計師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然而也是一個契機,這是源於當時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措施。內地的改革開放促使不少香港工業北移。80年代新興的企業,設計對他們來說更是陌生,許多企業已不再(或不懂)雇用設計人員。當時不少產品設計師地位頓失,有離開本行的,有轉到別的設計行業的,有自行創業但依然留守產品設計工作崗位的,後者把香港的產品設計專業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當中資深的有些開設獨立的產品設計工作室,客戶中除香港廠家,亦有不少來自海外者。這些高水平設計師中亦有自行探索製造和銷售自創的設計。他們不單為自己爭取聲譽、生活和財富,更把產品設計從逆境推到一個明朗的高境界,香港的產品設計在此刻亦得到海外更多認可。90年代的香港設計基本上是80年代中後期的延續和加強,這也正是香港產品設計界多式樣的嚐試時期的到來。
從設計風格來看,這個時期屬於後現代時期,設計帶有符號隱喻與遊戲心態,電子芯片的發展,讓產品的體積縮小化與精致化。資源化、多樣化和信息化成為技術開發的核心,盛行追求質量與價值感,設計者必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及獨特的個性化品位。強調以新的製造技術提供更有趣的有機造型,包含重複利用資源的綠色設計革命、計算機輔助技術、各式的觸控方式、語意設計與使用親和性的強調。
信息化電子產品設計
80年代初電腦業在香港隻能算是年輕的行業。第一部電腦直到1963年才在港裝。但在今天,香港已發展成龐大的電腦市場,電腦業亦發展成一個龐大的行業。香港電腦市場是伴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而擴大的,當電腦還隻是神秘而昂貴的新產品時,有能力使用的機構很少,一般隻是港府機構及人公司才有條件裝置。隨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在微電腦科技廣泛應用之後,電腦產品出現了功能日趨擴大、體積日趨輕巧、價格日見下降的趨勢。現在,電腦不僅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複雜的運,而且也廣泛應用於一般工商業及日常生活中,其中包括財務會計、存貨、銷售、生產、資料處理、教育、遊戲等等;家庭電腦及個人電腦有的己可以隨身攜帶:擁有一部用途頗廣泛的電腦,花費已隻為數千元。正因如此,使用電腦的行業日趨廣泛,擁有電腦的家庭和個人也不斷增加。香港應用的電腦,就質的方麵來說,甚至不遜色於歐美國家:就量來說,也是東南亞之冠。但是,在電腦供應商看來,香港的電腦化程度仍隻算初期階段。正因如此,電腦公司對在香港拓展業務極具信心。有關當局和電腦公司正鼓勵製造業利用電腦輔助設計及電腦輔助生產,如果能為廠家所接受,則既是電腦市場的突破,也將有利於提高製造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