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業業設計史》是2005年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香港設計藝術史》中一個部分,《香港設計藝術史》包括了《香港平麵設計史》、《香港環境設計史》、《香港工業設計史》三個部分。《香港工業設計史》是以時間為線索展開論述,從遠古時期的造物文明的萌發到漁村手工業的發展,直到1840年香港的開埠,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設計才產生。香港工業設計的初期主要是外銷產品,其設計以適應性、外銷性為主;到後來,香港工業設計經曆了一個模仿、融合和自主創新發展的演化過程。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設計基本成型,“香港製造”的產品創造了民族工業精品的輝煌。進入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工業進入了一個低迷階段,由於過度依賴西方設計而失去早期中西結合的設計特點80年代初期,香港工業設計開始反彈,隨著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以及“九七”香港回歸,香港的工業製造業已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香港與內地的聯係變得更為密切,同時產品設計師也逐步將設計重心由“外銷為主”轉變為“外銷加擴大內需相結合”。回顧香港工業發展的風風雨雨的曆史史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工業設計的曆史不僅僅是“物”的曆史,而更多的是“人”的曆史,即產品是承載設計師理念和精神以及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力式,它在向我們述說它的故事,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
《香港工業設計史》的完成也是經曆太多,接手以後和萬長林老師前後去了幾次廣州各大圖書館收集資料,後又與朱仁夫教授,萬長林教授一起去了香港,其間拜訪了香港工業設計師葉智榮先生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林衍堂教授,得到他們無私的幫助,尤其是林衍堂教授持續幾年對我的研究的關懷幫助,對我的文稿提出多次詳盡的修改意見,林教授能夠對於我這樣一個後生晚輩能夠做到如此平易近人,我對林教授的為人和學識是十分的敬意,對他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這幾年對於文稿多有修改完善,但總覺得並沒有完全了解香港工業設計的發展曆史,加上收集資料尤其困難,又不能得到大分辨率的圖片,總覺得不夠完善,這隻能等到修訂版再加以完善,但總的說來能夠將如此繁複的工作基本完成也算不易,也是我這幾年設計理論研究和思維的結晶,這幾年我在湖南理工學院曾講授過《設計概論》、《中外藝術欣賞》等課程,對於設計理論的研究抱有極大的研究熱情,今天借《香港工業設計史》藝術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應當說也是人生的慶幸和愉快的事情;當然,其間的酸甜苦辣自不言說,因為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這僅是家常便飯,書稿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得益於許多人的幫助,我想我首先應當感謝本書的顧問香港理工大學的林衍堂教授對我無私的幫助,使我能充滿信心地完成書稿,對此我表示萬分的感謝!另外,還有香港工業設計師葉智榮先生、餘奉祖先生、吳秋全先生、企業家胡永輝先生對我的資料支持,以及湖南理工學院何人可教授對我的書稿的意見,及劉建學博士、遊佩琳女士的資料收集工作,當然還有我的家人對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使我能專心寫作,在此我對所有關心支持我工作的家小感謝!同時也懇請專家學者對於我的謬誤與不正之處給與批評指正,並對引用文稿相片的作者示衷心的謝意。
秦宏
2011年6月於湖南理工學院苦樂齋
編後語
編著《香港設計藝術史》是一個雖不漫長但卻艱苦,雖不溫馨但卻充滿收獲的過程。
七年前,我和《湖南設計史》作者萬長林說起設計史研究話題,意識到中國設計與世界設計接軌的一個最好切人點就是香港設計,而香港設計史研究目前仍是一個空白,我們大陸的學者是否去開墾這一處女地?於是我和萬組成一課題組,向國家申報了“香港設計藝術史”這一社科規劃課題,並獲得了立項批準(2005年)港企業家胡永輝先生給予了一定的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