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在這裏,我們要說的是,拿自己與別人相比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別人在生活中的目標與動力,你也不具備別人那種獨一無二的能力。你應該這樣想才對:別人有別人的才幹,而你有你的才幹。你也許會常常誤以為,才幹就是音樂、藝術和智力等特定方麵的天賦,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奇妙的,而自己卻一直忽視的才幹,諸如激情、耐力、幽默、善解人意、交際才能等等,它們是有助於我們取得成功的強有力的工具。

因此,要正確界定自己,不要老拿自己與別人相比,因為這隻會使你對自我形象、自信以及你取得成功的能力產生負麵影響,你應該向一個人請教,你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現與挖掘——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如果認定了自己的獨特之處,你同樣也能造就你獨一無二的形象,也就是說,你可以創造出一個自我的特殊品牌。如果你想成功的話,那麼現在就用一個肯定性的問話來描繪你身上令你自豪的地方,這是標明你自我形象的第一步——不僅是現在的你,而且是有所想成就的你。

想要正確地界定自己,就要弄清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對這個問題清晰的理解與意識就是界定出獨一無二的你。如果你有一個清晰的自我形象,那麼你便不會被你所做的工作、所住的房子、所開的汽車或是所穿的衣服所定位,你不是這些東西的總和,成功者相信的是他們自己本身,他們取得成功的潛力不依賴於地位或身份,而依賴於自身實現目標的信心。

從自我見解出發做事

你可以從別人的視覺來看待事物,但是一定要從你自己的視覺出發去做事。如果完全順從和趨利避害,那麼人就會變成奴隸。

——戴爾 卡耐基

別人走過的路,通常未必適合其他人跟著重新再走。因為,在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自己獨特的、不能為別人所仿效和重複的經曆。

走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新路,總是比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舊路要慢。因為,走新的路,通常要遇到更多的障礙,要麵對更大的風險。看清楚眼前要走的路,特別是留意別人怎樣走同樣的路,一定有讓你受益的地方,它讓你避免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彎路;另外有一些路,很值得你跟著別人一起走,這會讓你成功的機會更大,就像大雁互相依靠著飛行一樣。也就是說,在某些時候,我們可以模仿別人,以便使自己盡早成功。但一味地模仿就會成為生活的負累,最終迷失自己。其實,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一個不盲目因襲的人。隻有對事物具有獨特的看法,你才能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卡耐基能成為一個世人敬仰的演講家,他的課程之所以受到眾人的追捧,與他獨特的教授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他摒棄了以前教授演講的弊端,采用了自己的經驗,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卡耐基最初在青年會教授公共演說時先用的是他在密蘇裏瓦倫斯堡學院中所學到的正式技巧。那是以古典演說家愛德華。曼克、威廉。彼特及丹尼作為模式的。但是,他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對這種主要是背誦的刻板方法極不感興趣時,他便思考著改進教學方法,不能停留在前人的成就上。

在長時間的實驗中,他選取了讓學員們自己討論他們本身所關心的問題的方式,沒想到這在商人學生中大受歡迎,而且也特別有效,於是他便持續不變地運用這種方法並推廣這些方法。

1913年,他和柏格 依森威合著的教科書——《公眾演說的藝術》出版了,書中特別強調技巧,而首先強調的是對自己負責,即付諸行動,這是演說的最佳竅門,同時還強調變換聲調的效力,區別準確發音,手勢的真實性,以及聲音的魅力。

布魯克林的一位醫生——寇地斯大夫是個熱心的棒球迷,他和球員們結成好朋友,因此,他被邀請參加一個球隊舉行的晚會。當主持人宣布說:“今晚有一位醫學界的朋友在場,他就是寇地斯大夫,我們請他來為我們談談棒球隊員的健康問題。”

遺憾的是,寇地斯大夫事先沒有得到通知,盡管他是學醫的,但是他的演講卻失敗了。他加入了戴爾 卡耐基的訓練班後,著重訓練在班上的發言,上過幾次課後,他的緊張情緒消失了,自信心也愈來愈強,兩個月後,便成了班上的演講明星,他現在很喜歡演講的感覺和那份欣喜及獲得成功後的榮譽。

其實,這隻是卡耐基先生訓練班裏一個很著通的例子,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卡耐基認為,你可以從別人的視覺來看待事物,但是一定要從你自己的視覺出發去做事。如果完全順從和趨利避害,那麼人就會變成奴隸。隻有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戰,投入到生活中去努力奮鬥,敢於參加決議的討論,這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隻麻雀,總想學孔雀的樣子。孔雀的步法是多麼驕傲啊!孔雀高高地揚起頭,抖開尾巴上美麗的羽毛,那開屏的樣子是多麼漂亮婀!“我也要像這個樣子,”麻雀想,“那時候,所有的鳥讚美的一定會是我。”麻雀伸長脖子,抬起頭,深吸一口氣讓小胸脯鼓起來,伸開尾巴上的羽毛,也想來個“麻雀開屏”。麻雀學著孔雀的步法前前後後地踱著方步。可這些做法,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腳都疼得不得了。最糟的是,其他的鳥——趾高氣揚的黑烏鴉、時髦的金絲雀,還有蠢鴨子,全都嘲笑這隻學孔雀的麻雀。不一會兒,麻雀就覺得受不了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千萬不可一味的進行模仿。不要活在別人的影子裏,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別人的翻版。大踏步的向前走,留下屬於自己的腳印,才能夠活出真正的你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形象、人格都有其相應的潛在的獨特性,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一味嫉妒與猜測他人的優點。在每一個人的成功過程中,一定會在某個時候發現羨慕是無知的,模仿也就意味著自殺。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能盲目地因襲別人。其實,有時候大家的看法並不一定是有利的,是正確的,相反,從自我出發,保持自己獨特的見解確是一件讓人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要保護這種思想,而不要把它扼殺在萌芽之中。

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座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

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裏尚餘若幹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他對待這個問題有一套自己的獨特見解;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麵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李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

這是這位旅客有著跟別人不一樣的思維,所以他才能每次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卡耐基認為,對於成熟的心靈和成熟的人來說,“順從”隻是一個遙無期限的概念,它不過是那些茫然無從者的護身符,而成熟的人,其心靈早已和愛默生達成了一致:“個人心靈的完美,是最為神聖的。”

大千世界,人有各種差異,性格不同,身材、外貌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就像樹葉一樣,大致看上去都一樣,但仔細比較一下,不可能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那麼人就更應該如此,即使是孿生兄弟姐妹,外表大致都一樣,但總能區別他們的個性。想必這大概就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不可能改變,正是有了這種差異,才使世界顯得豐富多彩。

然而,生活中總有些人會去模仿別人,忘記自身的特點,常常看見別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就會也去買,但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適,卻不去考慮。總之,在生活中,追求一個並不合適自己的模式的人很難獲得成功,也很難獲得幸福。我們必須有自己的見解。有了自己的見解,我們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我們心靈的靈魂,有了思想我們才能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業。

學會賞識我們自己

要想獲得進步,突出自我,就要集中精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麵,拋開自己的缺點。當然,我們一定要糾正自己的錯誤,並迅速忘掉它們。

——戴爾 卡耐基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有別人出色,沒有高大的身材,漂亮的容貌。其實,這些都是完全沒必要的煩惱,我們要懂得欣賞我們自己,去發掘我們自身的可愛之處,學會賞識自己。

卡耐基成功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童年時,卡耐基家庭非常貧窮,遭到自然災害時,就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在一次跟小夥伴的玩耍中,卡耐基還弄斷了自己的手指。上高中時,卡耐基是同學們嘲弄的對象,當時的他特別討厭自己。討厭自己的長相,甚至討厭自己頭發的顏色。工作後,卡耐基依然沒有擺脫貧困的命運。他在做推銷員工作時,經常遭遇困難。兒時的經曆和一係列的挫折,使卡耐基的性格變得抑鬱,他甚至感到恐懼。他懊惱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有所成就了,擔心自己會被開除,其實大公司是很少開除人的。後來他遇到了一個跟他一樣,斷了手指的青年。在與這位年輕人的交流中,卡耐基找到了自我,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優點,例如自己在演講方麵和口才方麵。也正是這個年輕人,使卡耐基慢慢地喜歡上了自己,最後並取得了偉大的成功。

卡耐基還曾說過這樣一段親身經曆:我一向都熱衷於園藝,自己親手料理著一個相當規模的玫瑰園,這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可是,在有一天,當我陶醉在那些盛開的玫瑰叢中時,忽然發現,這玫瑰都十分相像,不是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隻要你仔細地看看,便會發現,其實每一朵都不相同,甚至就連屬於同一種類的玫瑰,開出來的花朵都不太一樣。譬如生長的速度、花瓣的曲卷程度、著色的均勻度等,隻要你仔細去分辨,便可以發現它們各自有獨特的風姿。

一個人一旦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潛能和優勢,就不會再去羨慕別人了。

(1)認識自己,並學會賞識自己

法國親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生於1875年,而他確定自己的生日卻是二十歲那一年。因為就在這一年,他發現了“真正”的自己,做出新的人生選擇,從專修曆史學和法律而忽然“猛攻”物理學。

不久之後,他就提出了“物質波料二象性”的大膽假說並成功證明了這個大膽的假說,震驚了世界物理學界,並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