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紀念館大廳,一度被劫走的陽光重新回到你身上,血液中升起了久違的暖意,你會由衷地感激眼下。是啊,生活又會來了,你活著,活在一個讓人羨慕的時空裏,活在一個告別夢魘的時代……你會懷念剛剛分手的那個人,你們曾多麼相似,一樣的年輕,一樣的熱愛和憧憬,卻不一樣的命運,不一樣的今天……
記住了他,也就記住了恐怖和災難,也就記住了曆史、正義和真理。
與這位逝者的會晤,相信會對你今後的每一天,會對你的信仰和價值觀,發生某種正直的影響。它會成為你生涯中一個珍貴的密碼,靈魂密碼。
這座紀念館貢獻了真正的悲劇。
重視“小”,重視那不幸人群中的“個”,愛護生也愛護死,嚴肅對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意義重大。它教會我們一種打量生活、對待同胞、判斷事物的方法和價值觀,這是我們認知生命的起點,也是一個生命對另一生命的最正常態度。在世界眼裏,我們也是一個“個”,忽視了這個“個”,也就喪失了對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實,生命之間,命運之間,很近,很近。
(2000年11月)
對“異想天開”的隆重表彰
對“異想天開”的隆重表彰——從“搞笑諾貝爾”看西方的智力審美和價值多元
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
——題記
2004年9月3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會堂,一場狂歡式的頒獎典禮正在舉行:口哨迭起,紙箭亂飛,服裝怪異的各色人等,語焉不清的樂隊伴奏,時而全場寂然,時而滿堂哄笑……
此即“伊格諾貝爾”(IgNobel,以下簡稱“伊諾”)的頒獎現場,俗稱“搞笑諾貝爾”。它由哈佛大學的《不可能研究年刊》主辦,每年評出醫學、文學等10類獎項。
《不可能研究年刊》創於1991年,主編亞伯拉罕斯,乃一份幽默科學雜誌,戲稱《冒泡》,其封麵上印有一行字:記錄華而不實的研究和人物。如果說“搞笑諾貝爾”是一枚傻嗬嗬的蛋,《冒泡》即那隻整天笑咯咯的母雞了。這隻雞宣稱:該蛋旨在激發人們的想象力,特贈與那些不尋常、有幽默感的“傑出科學成果”。
去年底,筆者給央視一檔新聞節目做策劃,便通過有關渠道,向主辦方討得典禮的影像資料,於是就看到了本篇開頭的那一幕:從氛圍到規則,從氣質到內容,從精神到道具,都飽含著對科學傳統獎勵模式的巨大挑釁——
2004年度和平獎得主——卡拉OK的發明者,日本人井上大佑。獲獎理由:“卡拉OK這項偉大發明,向人們提供了互相容忍和寬諒的新工具!”20年度物理學獎得主——渥太華大學的巴拉蘇布拉尼亞姆、康涅狄格大學的圖爾維,倆人的貢獻是:揭示了呼拉圈的力學原理。年度工程學獎則授予了佛羅裏達州的史密斯和他的父親,父子通過精心計算,得出結論:禿頂者把頭發蓄到一定長度,將前麵一部向後梳齊,用摩絲定型,再將側麵頭發順勢向頂部攏合,效果最佳。而生物學獎被四人摘得,他們集體證明:青魚的交流方式是放屁……
看得出,對“雕蟲小技”的青睞,對“微不足道”的鼓吹,正是“伊諾”的功夫所在。再比如生物學獎:1999年授予了新墨西哥州的保羅博士,他培育出一種“不辣的墨西哥辣椒”;2003年授予了荷蘭學者莫爾萊克,他分析出野鴨子存在同性戀現象。和平獎:2002年授予了“人狗自動對譯機”;2000年,榮膺該獎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一次演習中,長官命令水兵不裝彈藥,而是對著大海齊聲呐喊:砰!
《冒泡》主編亞伯拉罕斯,對“伊諾”有一句自白:“先讓人發笑,後讓人思考!”那麼,思考什麼呢?它對我們日常的評價行為、價值係統和表彰模式,會有怎樣的啟發呢?
在“伊諾”的榜單上,有諸多讓我們跌眼鏡的東西,按中國人的心理慣性,有句話早按捺不住了:這幹啥子用?出啥洋相呢?
的確是“洋相”。
中國文化有著非常重實的功用傳統和崇尚使用價值的習性,“實”一直被奉為正統高高矗立。以實為本、以物為大、以形為體、以效為能——物用性,尤其顯著和速效的有用,從來充當著我們對事物進行價值評估的鎊砣。無論術、業、技、策,皆有一副實用和物質的麵孔……“沒用的東西”,作為一句訓斥式的中國老話,既是一種物格評價,也是一種人格評價,既可誹物,亦可罵人。
兩個多世紀前,當燒開水的壺蓋撲哧作響時,誰能想到那個對它心醉神馳的少年,會成為曆史上的“瓦特”呢?事實上,那盞小小壺蓋早已被沸騰之水鼓舞了幾千年,也被忽略了幾千年,作為一副情景,它縹緲無骨,一個眼光實際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感興趣。西方有諺:“如果你盯著一樣東西長久地看,意義就會誕生!”這是一句很虛的話,也是一句偉大的話,許多世間的秘密和真相就蘊於此。瓦特的幸運在於,他沒漏掉這樣一個秘密!是性格幫助了他,是對細節的重視程度、是打量事物的那種“陌生感”、是沉湎幻想的習性——幫助了他!牛頓也如此,愛因斯坦也如此……較之眾人,他們注視世界的目光裏,都多了一股迷離和朦朧的東西,多了一抹遙遠、深闊和繽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