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之所以會失敗,會產生挫折感,是我們對生活抱著太多的“應當”和“必須”。一旦生活不是我們想的樣子,就失望了,就感覺這個世界拋棄了自己,就放棄努力了。摧胸鈍足,悔不當初。
我們總認為事情、自己或他人“應當這樣或不應當那樣”。問題是,我們隻是生活中的一個過者,生活不會受我們的意誌而轉移,它總是按自己既定模式展開。一些人認為,我們不應當麵臨死亡的結局。他們不願接受死亡的現實,所以大發脾氣,認為“生活不應當是這個樣子”。有時,我們專橫的“必須”阻止了我們接受現實,使我們無法處理好情緒,更無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當我們用“應當”要求別人時,別人一旦令我們失望,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憤怒。我們不接受事實,而是認為“他們應當這樣”或“他們應當那樣”。強硬的“應當”降低了我們的挫折耐受性。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應當”會導致失望,繼而會造成的嚴重問題。事實上,佛教徒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人類的痛苦來源於我們的挫折感,是我們對自身或對他人的過高要求造成的。有時,我們會過分地追求某些理想,放棄它們讓我們感到很痛苦。
當我們用強烈的“應當”意識要求自己時,例如“我應當更加努力的工作”,“我不應當犯錯誤”,“我不應當生氣”。一旦我們沒有滿足這些“應當”的要求,我們就會感到失望。當我們以專橫的“應當”要求自己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掉進自我埋怨的陷阱。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極限、麵對自己的失敗,我們避免麵對自己的真實感受。
所以,走出敗局的第一步,就是摒除一切“應當”和“必須”,接受現實,然後再樂觀而努力地去改變它。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隻看你想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