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社會就這樣,和虛偽沒關係(5)(1 / 2)

◆幸福管理的核心作用點:傳統或者宗教信仰,通常產生的是欲望的節製機製;個人的社會聯係模式,通常產生的是社會壓力或者快樂的分擔與分享機製;社會支持,尤其是公益支持,產生的是超越個人與小圈子的社會意義產生機製與問題緩解機製。

開發陌生人這座礦山

如果你創業成功,意味著你能在陌生人中很好地開發出客戶、找到員工、得到廣告受眾的認可;如果你成功地得到一個理想的職位,大半是因為你在陌生的麵試官前得到認可、在陌生的同事裏得到肯定並且與陌生的服務對象打交道得心應手;生活幸福的人,很可能是在陌生人中見到了一個一見傾心而且成功追求的對象,或者去了一個想去而以前沒去的陌生地方並認識了很多陌生文化中的人,或者與陌生而受人尊敬的人成了良師益友,或者在陌生的設施與服務場所得到了陌生的服務人員熱情的服務。我甚至要說,我們生活真正的質量與趣味來自陌生領域。盡管我們在外很期望回到熟悉的家人與親友的環境中,但是如果一味在這樣的環境裏,不是意味著沒有成熟,就是意味著習慣了無聊。

相比熟客,做陌生客人的生意更能公平地得到回報。熟人很可能吃垮你的餐廳。作為一個公務員,比起親友來,在麵對陌生人時你更能秉公執法;而麵對親友,你難免要徇私枉法幾回。作為一個大夫或者資源擁有者,比起老朋友來,在麵對陌生人時你更能公平分配資源並防止加塞兒。實際上,在陌生人麵前,我們講的幾乎一切冠冕堂皇的道理才能更好地實施,尤其在這樣一個熟人社會。我們對熟人的做法,也許按照文化的習慣自己感覺並沒什麼,比如照顧自己的親友進公務員行列、優先給自己的孩子擇校,但在陌生的公眾中,我們就是千夫所指的壞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少年的理想是以陌生人為背景來展開思路的,隻是我們的環境中充滿了“熟人才好”的習俗。熟人才好,往往包括了這樣的一些規則:別和陌生人說話、社會好複雜、壞人太多、出門找親友、有人好辦事、朋友之間必須幫忙、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兄弟之間有什麼不能說的,等等。對於這些道理,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按照完全的陌生人、知道卻不熟的人、一麵之交、泛泛之交、熟識者、好朋友、知心朋友或者至交,對於同一件事情我們會產生不同的判斷標準與行為反應模式,這就是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稱的中國人的“差序格局”心理。而在獨生子女的條件下,父母會盡量地安排一切。在孩子的社會化程度降低的時候,熟人的負效應往往會增加。大家都陷入了一個怪圈:討厭別人濫用熟人關係,自己卻不亦樂乎地在濫用熟人關係。

其實,熟人之間沒有什麼好貪戀的,因為熟人之間可供交易的價值就那麼多。跨國公司,尤其是美國的全球級公司,都是跨距離政府資源。事實上,我們絕大部分的所謂熟悉的社會關係本來都來自陌生人,隻是因為一些可以讓我們放鬆的機製,比如有熟人介紹在前、有單位或者部隊這種建製設計在前、有某些讓我們放心的公開保證在前。既然是陌生人,就有不確定性。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妖魔化陌生人的傾向,而且轉化成更強的讓年輕人恐懼陌生人、拒絕陌生人的傾向。問題在於如何管理陌生人,才能既減少陌生人的不確定性讓我們產生的畏懼,又施以適當的選擇,最終把陌生人巨大的社會資本能量釋放在我們可以借助的領域中。

陌生人其實都是熟人,熟人原來都是陌生人。你的同學與室友原來和你不也是陌生人嗎?甚至你爸爸媽媽原來也都是陌生人。重要的是要利用適當的機緣與機製,發掘與找到新的朋友,而關鍵在於以怎麼樣的方式結識。很多人都想找到新朋友,而且那些新朋友也是自己感興趣的。當然,你的好相貌與氣質對找到朋友有點兒幫助,但是人們在尋找朋友的時候,以下幾樣東西往往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是身份具有某種關聯興趣,比如你所在的工作組織與單位讓人們正好有事可聊;二是有某種自然的共同話題;三是有某些可以共同談及的朋友。如果有了這幾樣背景,陌生人轉化成熟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因此,我們平時需要在一份專業工作之外,稍微多參與一些公益或者協會之類的活動,這樣我們的身份覆蓋麵、話題覆蓋麵與朋友覆蓋麵就擴大了,吸引力自然就增大了。從陌生變成熟悉,需要的其實是一個鋪墊,這個鋪墊的前提是你做了適當的準備。人在社會行動中的投入,都能變成交往中的社會資本。

我的一位朋友,老是抱怨自己的社會關係太少。我經常邀請他參與黑蘋果活動或者其他產業活動,他又總是不願意,寧願與自己的幾個老同學或者室友泡在一起。我問他是不是有一種社交恐懼,他承認是有點兒,反正總覺得不自然。我們在麵對陌生人的時候會緊張,是因為陌生意味著某種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此人的脾氣、性格、愛好、身份、資源與交往意願,即使我們知道對方很多的事,我們還是不確定他是否願意與我們交往,尤其對方是一個名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