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服務的,就一定要讓人明白這是在做些什麼。但是,人家容易明白,就容易學。你做人人獵頭,別人隻要有了足夠的用戶數,也可以幹。你也沒法申請說:“這種模式是我發明的,你不能用。”因為,商業模式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這是很美妙的,但是站在開發者的角度卻是很痛苦的。不管你上個月做得再好,這個月還得再進步,否則就沒人會管你。所以,服務創新比技術創新壓力更大。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創新。一旦栽到創新服務通道裏,就是一條不歸路。要是不破產就得往前衝,不進則退。
很多人一聽說“不確定”就怕得要死,這很可能是父母養成的,也可能是學校養成的。所以,趁你還在學校,抓緊折騰。等你結婚了,再生了一個孩子,更不會折騰了。那時候,牽一發就不是動全身了,而是動三個身。你現在有激情,得去試一試,看看你是不是這號人。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活成自己本來的樣子。在格式化的作業、格式化的教科書、格式化的模式裏,每個人都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我們迷茫的原因。就像需要野化的華南虎,把它放到南非老虎穀保護區,扔給它一隻活著的羚羊,它嚇壞了。它以前看到的食物就是一攤肉,第一次見到肉長著兩隻角還“騰騰”地跑。有的同學像是老虎,因為沒見過,就不知道這是個機會。年輕人在大學裏天然的權利就是增加閱曆,去試一試,試過了之後發現自己不適合,才會心甘情願。
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心甘情願的人生。在經過折騰之後,你給自己一個定位。你就是一個創業者,就是一輩子折騰的命;或者一輩子是安穩的命也很好。但就是要確定,你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動了心,就像天上的仙女動了凡心就下界來走一走,覺得人間太汙濁就再回天上去,但你必須有這個經曆。有了經曆,你就感覺踏實多了。
老袁閑話
◆創業最重要的資本:心理資本。敢於冒險,不安分。有堅持性,沉得住。
◆一個合格創業者的肖像:身體好、知道自己想做的具體生意點、有堅持性、懂得交往朋友、有工作狂表現。
◆淡然對待父母的反對,因為你的創業本質上是與父母無關的事情,他們最多就是一個顧問,知會下他們就行了。我告訴父母我的決定,他們都反對,但我就辭職開幹了。
不掙錢,我也願意幹——這才是創業
有的人做生意就是因為賺錢多。如果問他:“你想幹嗎?”想創業。“為什麼創業?”因為有錢。其實這是錯的!
很多人想創業賺錢,但是如果剛開始的時候就一直想著賺錢,這種想法就是很不對的。讓我們看一下相關的統計數據:據調查,中國創業的企業中有5%是破產的,做生意的人中有30%的人收入低於同一層次普通居民的收入線。中國有5000個創業基金,有8000萬人創業,其中有32%的創業者平均收入水平低於普通員工平均收入水平。也就是說,不是創業就一定能夠發財。大概有40%的創業者收入與普通人收入差不多,隻有15%的創業者收入高於平均水平。換句話說,創業的人即使沒破產,大多也就混得跟普通人差不多。
另一個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注冊92萬家企業,其中有78萬家當年便會破產。這就是說,之前你的日子是可以過活的,隻不過日子稍微苦一點兒;現在好不容易籌了一點兒錢,或者是有點兒信用,借了一點兒錢來創業,最後卻沒錢了。這就源自創業的迷失。
以北京中關村為例,1980年在這裏注冊的4300家企業,到現在為止隻剩下23家。最著名的是聯想,其次是四通,再次是小有名氣的時代,這三家企業算是混得不錯的了。其他20家企業,基本上和1980年的規模相差不大,而大部分企業都消失了。我們來看一下,這種消失不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任何一個正常的創業者,以5年來說,是5%的留存率;以10年來說,是2%的留存率。所以,創業是什麼?就算錢不見了、就算破產了、就算不掙錢,我還願意幹!
這就是一種熱愛狀態,因為創業是去挑戰,具有不確定性,這裏麵有風險,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不賺錢。但有些人借錢也要去,這叫熱愛。換句話說,這叫癮。
在剛創業的時候,不隻要想象最好狀況下的結果,同時也要接受最差狀態下的結果,這才是一種正常的創業心理。對於創業者來說,在這個過程裏存在很多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地方:有時候,一個好好的員工,本來是很受器重的,居然被自己的競爭對手挖去了;有時候,無論是領導還是員工都把活幹好了,但是收不著錢。這時,你會發現,做生意不但是找到哪單生意不確定,過程也是不確定的,你得承受在這個過程中所麵臨的無數不確定性。創業是對結果的向往,同時也要能承受過程的代價,這兩者之間共同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