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種狀態裏,一生有自己的哀榮苦樂,但是自己賦予其意義、自己驅動行動,這樣的人最容易成為一群人中的特別亮點,因為他們有明顯的熱情與主見;而後一種則相對平穩與普通、跟隨與重複、抱怨或委屈、算計或竊喜。也許後者占大多數,但是有多少人是心甘情願的呢?心甘情願者就是自己認識到自己最喜歡平靜與沒有波浪,樂意追求與維持這樣的狀態,那也沒什麼。其中也有一些人追尋過而願意回到平靜安穩的狀態中。總之,如果你心甘情願,那麼就無話可說了。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在每一個人的內在世界裏都有著最深切的標誌,那就是每個人的夢想,不管它們源自哪裏,都是非常豐富的。人生在本質上是用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那些朋友、職業、資源、機會都是追尋路上的風景,隻要出發去路上認真地找尋,就一定會有足夠的風景。盡管我們可能對於這些風景的類型、數量、程度不怎麼清楚,而這種模糊正是在我們遇到風景之後的快樂與歡欣的來源。即便如此,那些風景也不是我們形成魅力的關鍵。我們有那些夢想中的目標,才吸引了最好的風景。
最不應該見到的是那些被扼殺夢想的孩子。請父母稍微給孩子留一點點空間,不要把自己的心理強加給孩子。泯滅了夢想的孩子像沒有靈魂的軀殼,不僅不能點亮別人,而且還會丟失自己。
有一次,我參加了央視新節目《一起聊聊》的節目錄製,這期的主題是關於青春。節目講述的是三個農村出來的孩子辭職、做村官、北漂的經曆。我非常欣賞這三個青年,原因不隻是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部分的自己,更是因為我看到這三個青年因自己的主見、意誌力、見識與夢想,形成了選擇能力。他們都是家境不濟的家庭中出來的孩子,正因為這樣,他們才有了這種能力。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家境造就了他們的特色與個性,造就了他們的行動力。這是那些已經被家長安排慣了、已經被安穩價值定型的孩子所不具備的能量。
這到底是誰的喜、誰的悲呢?奮鬥與努力的上一代為下一代創造了安穩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卻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下一代的能力;而那些稍微弱勢的上一代卻正在造就更有能量的下一代。
因為父母條件有限而讓年輕人適當地去自我努力,或者因為距離上離孩子遙遠而失去了控製,客觀上使得他們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鼓勵年輕人到另外一個城市去讀書、工作、旅行、做公益與實習。在這樣的距離中,年輕人才能開始體會與見識在家長直接控製下所沒有的自主行動與選擇必要。在沒有自主空間的情況下,“愛”成為不能分別親子主體獨立性的理由,也成為用上一代的選擇替代下一代選擇的自然做法,直到下一代進入到無可奈何的迷茫之中。
上一代真的有更好的選擇能力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他們獲得信息的工具更舊,固守經驗的模式更頑固,接觸的職業數量與新知識更少,願意接納新信息的意願更弱。這點看看他們炒股的結果、用新手機的速度、去過的地方與讀過的書的類型就能知道。那些一心想為孩子安排未來的家長,他們的知識與信息麵在某些方麵並不一定比孩子廣。
同時,年輕人也不應用簡單、短期的報答方式去回應父母的愛。大家要清楚地知道,即使是親子,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互相尊重至為重要。一方將對方改造成為跟自己完全一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一方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方應該接納的善意認識也是不對的。父母和孩子隻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與對方進行協商與溝通,而且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後與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體會到這種差異所帶來的特殊價值。
也許年輕一代所做的自我選擇,不能帶來父母或者社會所期待的,甚至是自己所追求的所謂成功,但是自我選擇所成就的自我意誌與主體感,本身就是一種真正的成功。這種能力與能量,使得個體能夠發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