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食堂可能是受了當時巨大的學習壓力和我慌亂的心情的牽連,給我留下的是忙亂的、慌張的、模糊的印象,我連自己吃的是什麼、什麼味道都不知道,隻有幾個零碎的視覺片段和味覺片段,時不時做夢一般閃現。
熬過了暗無天日的高中生活,我終於進入了大學校園。走進大學那氣派的三層樓的食堂,看著那一排排燈火通明的窗口和窗口上方貼著的品種繁多的、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圖片,我以為我的好日子終於來了,心裏滿滿的全是滿足和幸福。殊不知,我高興得太早了。大學食堂裏的飯品種繁多、選擇多是沒錯,但飯菜的平均價格比高中食堂整整漲了一倍。大學食堂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飯菜價格不一且差距很大,飯菜的質量和原料從價格就能看出來:但凡是五元以下的,你就別妄想吃到什麼好菜——豆芽、土豆、蘿卜是主力軍,土豆往往已經發黑,菜花上常沾著點點春泥,還經常用大塊的根莖來充數。更有甚者,燴麵裏的兩根青菜,都要用最便宜的蘿卜葉代替。花五元以上,你才可以吃到像樣的飯菜。令人忍無可忍的是,這飯價“沒有最高,隻有更高”,一年一漲價,卻不見分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每當錢“嘩嘩”地從我們飯卡上流走,換回來的卻是一碗碗毫無營養、難以下咽的飯菜,我總是覺得憋屈得很:為什麼我們就該用那麼多錢買這根本不值的飯菜?!引用魯迅先生的話:“我已經出離憤怒了。”可是憤怒也是白憤怒,飯還是要吃的。我們這“中產階級”還好點,可以吃便宜點的飯菜勉強度日,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就慘了,飯菜漲價後,為了省錢,隻能買一兜兜饅頭,就著鹹菜或豇豆吃。
我們離不開食堂,但不知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反感食堂、痛恨食堂。
一個大師傅正在往一碗“雞丁米線”裏放雞肉,隻見他“慷慨”地舀起滿滿半勺的雞肉(倒不如說是雞骨頭和雞雜碎),看了看,大概是覺得有點肉疼,就裝作不經意地、熟練地抖了兩下勺子,於是勺中的“雞肉”又紛紛落回鍋中。另一個窗口,一個師傅端出一盤做好的“宮保雞丁”,隻見滿滿一盤紅紅綠綠的胡蘿卜丁和黃瓜丁。如果事先不知道,你絕對不會把眼前這盤大紅大綠的東西和“宮保雞丁”聯係起來,八成會以為這是一盤沙拉呢。窗口等菜的同學一下子傻眼了;包子的價格雖然沒有漲,個頭卻大大縮小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珍珠包”……
此情此景,我好像有點明白了……
母親寄語
女兒從小就喜愛閱讀、寫作,在她還是一名小學生時便有作品見諸報端,她就像一株會思考、有理想的小樹一天天生長。
她也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樣從出生開始,就經曆了若幹個轉折點。尤其是高考的轉折過程,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原本在重點高中裏全年級文科名列前茅的她,高考時發揮失常,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然而,女兒是堅強的,也是很勤奮的。她沒有在挫折麵前自暴自棄,而是馬不停蹄地再度出發。進入大學的兩年時間,她讀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嚐試去發掘和體驗不同的人生風景。在這個過程中,她沒有把時間花在其他方麵,而是認真地學習,觀察生活,體驗人生的每一個細節,然後,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寫下來,一篇篇散文、雜文,一首首詩歌,先後在《河南日報》《青年導報》《許昌日報》《許昌晨報》上發表,其中有一篇散文《金戈鐵馬·大漠黃沙》還在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在女兒的《青青小荷》出版之際,作為母親的我從內心裏感到欣慰,我祝女兒寫作水平一天天地提高,在不久的將來,寫出更多作品,長成參天大樹。
母董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