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史前穴居人(1 / 2)

最後一個冰期(3500至10000年前)所處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極為不同。那時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被巨大冰層覆蓋。整個地球的海平麵比今天低90米。因此,現在的不列顛群島和西西裏島,當時與歐洲相連,亞得裏亞海北部幹旱,黑海是內陸海,而現在分開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仍是陸橋。所有陸地都比今天寒冷幹旱,有礙濃密森林生長而利於茂盛草原擴展。

像今天的北歐那樣肥沃的地區,那時隻是一片荒地,但像法國西南部考古發現極豐的地中海地區氣候較為溫和,有點像今天的瑞典或加拿大部分地區。歐洲各大草原有無數的獵物:野牛、毛犀牛和長毛象,駝鹿很多,今天卻已銳減,至於馴鹿和北極銀狐也很少了。因此,至少就歐洲來說,石器時代的人類擁有他們所需的一切肉食、毛皮、獸骨和象牙。

在這片遍布野生動物的廣闊土地,每群人數不過25至30名的一個個遊牧民族到處漂泊,在一個地點定居數月或數年後,接著繼續遷徙。雖然有時氣候嚴寒,但他們學會了用石針將獸皮和毛皮縫製成溫暖的皮衣。他們這時也能在懸崖下、山洞入口,甚至必要時在空曠地方建造永久住所。這些住所有些是極大的帳篷式結構,地麵低陷,獸皮圍牆,設有石基,還有能產生強大熱力的溝爐。在俄國,證據顯示有些建築可能彼此相連,是一些獸皮搭蓋、互相連接的圓頂建築。除非天氣酷寒,食物供應不匱乏,日常還有樹根、堅果、漿果和樹葉足以充饑。但那也並非樂園,他們的死亡率很高,尤以兒童和產婦為多。但他們顯然沒有現代人的一種疾患:考古學家在他們任何一副骸骨中,從未發現齲齒跡象。

他們在雕刻上的成就,可能是石器不斷改良所致。他們發明了弓箭以便打獵。因此,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曆數千年無多大變化。至1萬年前冰期結束時,人類才定居一地,不再遊牧,做好另一次躍進的準備。

史前穴居人這個名詞,使人腦海裏浮現一個以熊皮蔽體、揮舞大頭棒、手扯女伴頭發、踉蹌行走的野人形象。這種想法,主要源於十九世紀對一具古代尼安德特爾人骨骼的研究。研究的結果,似乎顯示尼安德特爾人是一種走路笨拙、彎腰曲背、下頜粗大的生物。然而,最近重新研究,顯示那是一個老人的骸骨,他活著時患上了關節炎而致殘廢,因此不足以作為其同類的典型。對其他證物的研究表明,這種想象不一定正確。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直立猿人可能在約150萬年前出現。智人則約在50萬年前,由直立猿演變而成。多數人類學家將尼安德特爾人列為智人的一種亞種,並以尼安德特爾智人這個學名稱之。約10萬年至3萬年前,尼安德特爾人有可辨認的群體存在。尼安德特爾人因考古學上首次的重大發現得名。1856年,在德國萊茵省杜賽道夫市郊尼安德穀一處考古地點,發現一個顱骨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其他骨骼。接著在歐洲、北美和中東其他地點,又發掘到更多尼安德特爾人骸骨。

像所有猿人一樣,尼安德特爾人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顱骨。雖然每一個顱骨樣品都不同,但均具腦蓋闊大呈拱形,眼睛上方額骨隆起,下頜寬闊,牙齒巨大等典型特征。尼安德特爾人樣子看起來也許有點像猿,但腦部容積大致跟現代人不相上下,甚至有的還要大些。尼安德特爾人似乎粗壯結實,體格和高度與現代愛斯基摩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