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陽光明媚的日子 (1)(1 / 3)

孩子的“愛情”

不同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們的觀念與行為常常大相徑庭。

--吉姆

約瑟和幾個朋友談起“男女之大防”,對於孩子的精神來說,真是一種扭曲。本來到了青春時期,孩子會自然地意識到性的區別,對於異性有些神秘感是正常的。但是,傳統的教育卻把性當作罪惡,以為這樣就能擋住年輕人天性的自然發展。

就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上了高中的女孩子對於青春期和第二性征,還有一種恐懼感。束胸是普遍流行著的,和今天流行著的擴胸,到處是豐乳器的廣告,正成對照。

這事看來好像非常遙遠,其實不然。約瑟說他的中國太太就告訴過他,她18歲的時候,還對男性有恐懼感。有一次,她坐到了一張木頭椅子上,感到那椅麵有點溫暖的感覺。她想起來這是一個男教師剛剛坐過的。突然,她感到了恐怖,擔心就此懷孕,那該是如何的可羞。這事居然發生在大城市裏,真是不可思議。

傳統的性別恐懼,他本以為早已成了過去。沒想到,就在不久以前,在德國,在一個日本留學生朋友家裏做客,他們家的女孩子一麵在室內玩著溜冰鞋,一麵鬧著要轉學。原因是,這個才9歲的女孩子,到一家德國小學裏讀書,第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女孩子的出現,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到一個學期,居然有一個德國男孩子宣稱他愛上了她。

這在德國學校裏是常見的事,可在這個日本小女孩身上,她的反應不是像西方小女孩子那樣得意,而是十分憤怒。

而那德國男孩卻坦然地找盡一切機會來對她表示親密。

有一天,小女孩生病了,請了假沒有去上學,德國小男孩居然在班上大哭起來,說是沒有這個日本女孩子,他就不能繼續上課,他要回家。

老師既沒有批評他,也沒有阻擋他。

到了家,他哭著對母親說,他要和一個日本女孩子結婚。

發生了這樣可笑的事,在日本,家長就是不引以為羞,也要引起深深的憂慮的。

約瑟問日本小女孩的父母,那德國孩子的家長如何反應?

朋友告訴約瑟:“那孩子的母親說,那很好啊。但是結婚要有禮服、婚紗、戒指,還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園,這要花很多很多的錢。可是你現在什麼也沒有,連玩具都是媽媽給你買的。你要和這位可愛的日本女孩子結婚,從現在起,就得努力學習,將來才有希望得到這一切。”

那男孩子居然擦幹了眼淚,從此就十分用功起來。

當時他朋友的女兒就在旁邊,她一直很緊張地阻止著父母親講述這個故事。但是故事太有趣了,父母親還是快速地講完了。

約瑟非常有興致地問她對這個德國小男孩有什麼感覺?

她把嘴一撇,說:“神經病!”

約瑟並不覺得非常掃興,接著問她:“那男孩子的母親呢,她不是很開明嗎?”

她更加不屑一顧地說:“更是個神經病!”

讓心靈透透氣: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中,就會培養出來不同的觀念與行為。有時候,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我們的觀念是否永遠是正確的。

莫忘致謝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世界將會變得更為和諧,更為美麗。

--莫米

依琳娜、莎拉和德魯還小的時候,每當他們要向人家致謝,就口述感謝詞句,由他們的母親貝德福德筆記。但是到孩子長大一些,有能力自己寫謝柬了,卻必須三催四請才肯動筆。

貝德福德會問:“你寫了信給爺爺,謝謝他送你那本書沒有?”或問:“陶樂思阿姨送了你那件毛線衫,你可向她道謝?”他們的回應總是含糊其辭,或聳聳肩膀。

有一年,貝德福德在聖誕節過後催促了幾天,兒女們竟一直毫無反應,她大為氣腦,便宣布:“謝柬寫妥投寄之前,誰也不準玩新玩具或穿新衣。”

但他們依舊拖延,還出言抱怨。

貝德福德忽然靈機一動,說:“大家上車。”

“要去哪裏?”莎拉問,覺得好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