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辨識植物餓不著(1 / 3)

在野外要想捕獲到動物也許需要一定的經驗,被擔心隻要學會辨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照樣不會讓自己餓著。別忘了,野菜可是現在餐桌上的新寵,不僅綠色環保而且味道鮮美。

想當年紅軍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的時候,特別是過草地的時候,就是靠野菜堅持下來的。現在的野戰軍進行野外訓練,辨識各種可食用的植物也是必需的訓練內容。下麵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野菜吧!別說野外探險,就是遇到了自然災難,我們也好有備無患。

一、學會辨別,才敢放心吃

世界上有幾十萬種植物,半數植物可以食用。我們平時吃的蔬菜,追根溯源也都是從野生植物培養而來的。但是野生植物很多是有毒的,往往含有生物鹼、配糖體、皂素、有機酸等物質。如果不慎食用了這些植物,會產生中毒反應,如全身虛弱、嘔吐、腹瀉、皮膚過敏、失明、四肢麻木,甚至死亡。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辨別野生植物是否有毒的方法,才敢放心地食用。

(一)嗅氣味兒初判斷

辨別野生植物是否可以食用,首先可以采用聞氣味兒的方法。將鼻子靠近植物的枝葉,嗅植物是否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兒,如果有就要謹慎了。在初步嗅氣味的基礎上,可以折斷植物,進一步聞植物流出的液體,如果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兒也要小心了。

但是,植物的氣味兒往往並不能決定植物是否可以食用。比如洋蔥帶有刺激性氣味兒,但卻可以食用。這隻能作為初步的判斷,刺激性氣味兒會提高人的警惕性。要想進行更為準備的判斷可以采用下麵的辦法。

(二)接觸皮膚來測試斷

我們還可以用皮膚接觸植物的汁液來測試植物是否有毒。方法是折斷植物的莖幹或者撕開葉子,等有液體流出時,將少量液體塗在你肘部或手腕部位,然後細心地觀察。

為了安全起見,測試時間為八個小時,但是如果植物有毒的話,一般在半個小時左右便會有反應。測試期間,除了幹淨的水和測試植物部分,不要吃任何別的東西。以免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如果在測試期間,皮膚變紅或發腫,有灼痛或搔癢感等不適的感覺,說明植物中含有刺激性的毒素,則不能食用。

除了用肘部或手腕的皮膚進行測試外,還可以用嘴唇外表麵進行測試,但要謹慎,不要咽下。如果嘴唇沒有反應,可進一步將植物放在舌頭上,保持10分鍾以上分鍾,不要吞下。如果仍無不良反應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判斷了。

(三)咀嚼之後做決定

進一步的判斷方法便是品嚐。在古代我國很多中醫大家都是靠這種方法來發現治病救人的藥草的,李時珍嚐百草的故事就是證明。

在大量食用不熟悉的植物或果子之前,可以先選取植物的一小部分,用舌尖輕舔,如果沒有異常再放進嘴裏細細地咀嚼。切忌,品嚐的時候千萬不要咽下。如果這種植物有苦澀、辛辣或者其他怪味的時候,要立即吐出並馬上用清水漱口。一般來說有怪味的植物不能食用,因為澀味表示有單寧,苦味可能是含有生物堿或配糖物等有害物質。

如果在初步品嚐之後,沒有怪味兒和不適的感覺,可以吃下一小口,數量控製在5克之內。在這個數量之內,即使植物有毒,毒素的量也很小,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如果食用兩小時後,身體沒有中毒反應,如腹痛、惡心、嘔吐、頭暈、四肢無力、視覺模糊等,表明這種食物基本可以食用。然後在逐漸加量食用,切不可冒然大量食用。當大量食用後,12小時後仍無不良反應,就說明此種食物可以安全食用了。

(四)煮過以後見分曉

我們還可以將植物用幹淨的水浸泡5個小時以上,然後進行品嚐,如果有苦澀、辛辣等怪味道,則不能食用。這是因為有些生物堿等有害物質會從植物中滲出溶於水中。

將植物放入清水熬煮一段時間後,將煮後的湯水上下左右地晃動,如果有大量的泡沫出現,則說明可能含有皂甙(讀音:皂甙(dài )又稱皂素,是廣泛存在於植物界的一類特殊的甙類,它的水溶液振搖後可生產持久的肥皂樣的泡沫,因而得名。)這種物質,不能食用。還可以將煮後的湯,倒入一些茶水,如果有沉澱物質出現,說明有重金屬鹽或生物堿等有害物質,也不可食用。

(五)撒上鹽巴看顏色

辨別植物是否有毒還有一種簡便的方法,隻要你隨身攜帶了鹽,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首先將植物切一個小口,然後在這個切口處撒上一些鹽巴。仔細觀察,如果植物的切口不變顏色,這種食物便可以食用。

二、這些植物可以吃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羅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羅咳羅咳……”這首歌都熟悉吧?想當年紅軍就是靠紅米飯,挖野菜度過最艱難的時期的。別說紅軍,在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的老百姓還不也是靠野菜活下來的。隻要我們學會了找野菜的本領,相信萬一在野外遇險,也能撐一段時間。

再說了,現在野菜已經成了“奢飾品”,在農貿市場野菜成了搶手貨,而且價格不菲。如果我們學會了找野菜的本領,周末的時候早郊區、野外,自己動手挖一些野外,也不失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一)野菜充饑也當糧

我國野菜種類多達300餘種,常見的營養成分高的就有100多種,如:篥蒿、車前草、岩白菜、折耳根(魚腥草,全株)、棠笠蒿、嫩鬆尖、沙棘、苦菜、蒲公英、馬齒筧、鴨蕨菜、跎菜、掃帚菜、、蘆葦、蓮、竹筍、竹葉尖、草芽等。這些野菜生長在田野之間,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可食菜肴。野菜不僅營養豐富,還是防病治病的良藥。下麵就介紹一些其中的代表:

1.薺菜

野生薺菜已經走上了城市人的餐桌,不僅飯店裏可以吃到,菜市場也有出售。在民間有“到了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說法,是指清明過後,村民到田邊地頭尋覓野生薺草,作為滋補的藥膳。

薺菜又名護生草、菱角菜,屬十字花科。薺菜根為白色,開花時莖高20~50厘米,花小,白色,萼片4個,長圓形,十字花冠。薺菜的葉子呈羽狀分裂,不整齊,頂片特大,葉片有毛,葉耙有翼。薺菜可食用的部分為葉子,味清香鮮美,可作為菜餡或作豆腐羹、炒肉絲、燒湯。

薺菜的藥用價值很高,具有明目、清涼、解熱、利尿、治痢等藥效。薺菜的花與籽可以止血,治療血尿、腎炎、高血壓、咯血、痢疾、麻疹、頭昏目痛等症。

2.苦菜

苦菜屬於菊科,別名:兔兒菜、兔仔菜、小金英、鵝仔菜、燕兒尾、胭脂麻,白花敗醬,苦豬菜,苦齋,苦齋婆,苦齋麻。苦菜廣泛分布於我國北部、東部、南部及西南部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邊,農田或荒地上,為一種常見的雜草。

苦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30cm,莖少數或多數簇生,葉子呈條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條形,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成柄,全緣或疏具小牙齒,或呈不規則分裂,灰綠色。苦菜可采食嫩莖葉,味道微苦。苦菜能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主治闌尾炎,腸炎、痢疾,瘡癤痛腫等症。

3.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黃花地丁、黃花草。分布各地。生長於田野、路旁,易采集。3~5月可采嫩葉洗淨後生食,味微苦。5~8月采花放入湯中烹食。全株伏地叢生,高3~6寸,體內有白色乳汁。葉緣為不規則的羽狀分裂,色鮮綠,花為黃色。

蒲公英的花粉含有維生素、亞油酸,枝葉中則含膽堿、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蒲公英的功能是清熱解毒,消腫、利尿,具有抗菌的作用,能激發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利膽和保肝的作用。蒲公英可焯過後生吃、炒食或做湯,可拌海蜇皮、炒肉絲;還能配著綠茶、甘草、蜂蜜等,調成一杯能夠清熱解毒、消腫的蒲公英綠茶。

4.蕨菜

蕨菜又叫拳頭菜、貓爪、龍頭菜,屬於鳳尾蕨科。喜生於淺山區向陽地塊,多分布於稀疏針闊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葉芽。

蕨菜一般株高達一米,根狀長而橫走,有黑褐色絨毛。早春新生葉拳卷,呈三叉壯。柄葉鮮嫩,上披白色絨毛,此時為采集期。葉柄長30~100cm,葉片呈三角形,長60~150cm,寬30~60cm,2~3次羽狀分裂,下部羽片對生,褐色孢子囊群連續著生於葉片邊緣,有雙重囊群蓋。

蕨菜吃起來,不僅鮮嫩滑爽,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鮮品中含蛋白質0.43克,脂肪0.36克,糖類3.6克,有機酸0.45克,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一般栽培蔬菜的幾倍至十幾倍,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譽。蕨菜味甘性寒入藥有解毒、清熱、潤腸、降氣、化痰等功效,經常食用可治療高血壓,頭暈失眠,子宮出血,慢性關節炎等症,對流感也有預防作用。

5.馬齒莧

馬齒莧馬齒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馬蛇子葉、螞蟻葉(東北)、馬子菜(江蘇)、長壽菜(河北)、五行草(上海)、瓜子菜(廣東)。馬齒莧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生長,常生於田野荒地、路旁,耐旱亦耐澇,生存力強。

馬齒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片扁平,肥厚多汁,為倒卵形。全株無毛,長10-30厘米。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呈淡綠色或帶暗紅色。

馬齒莧全草可食,味平淡,用開水燙軟,將汁輕輕擠出,加入調料即食。全草供藥用,能治痢疾、退熱,並有消炎和利尿作用。搗爛外敷腫毒處效果很好,也可用治毒蛇咬傷、痔瘡。現代醫學研究,馬齒莧還含有豐富的SL3脂肪酸及維生素A樣物質:SL3脂肪酸是形成細胞膜,尤其是腦細胞膜與眼細胞膜所必需的物質;維生素A樣物質能維持上皮組織如皮膚、角膜及結合膜的正常機能,參與視紫質的合成,增強視網膜感光性能,也參與體內許多氧化過程。

★知識鏈接:馬齒莧藥膳食譜

(1)馬齒莧粥

鮮馬齒莧100克,粳米50克,蔥花5克。將馬齒莧去雜洗淨,入沸水中掉片刻,撈出洗去粘液,切碎;油鍋燒熱,放人蔥花偏香,再投馬齒莧,加精鹽炒至人味,出鍋待用;將粳米淘洗幹淨,放人鍋內,加適量水煮熟,放人馬齒克煮至成粥,出鍋即成。本食品清淡鮮香,風味獨特,具有清熱解毒,健脾養胃的功效。適用於腸炎,痢疾,泌尿係統感染,瘡癰腫毒等病症。

(2)涼拌馬齒莧

鮮嫩馬齒克500克,蒜瓣適量。將馬齒覓去根、老莖,洗淨後下沸水鍋體透撈出;用清水多次洗淨粘液,切段放人盤中;將蒜瓣搗成蒜泥,澆在馬齒覓上,倒入醬油,淋上麻油,食時拌勻即成。此菜碧綠清香,成鮮可口,具有清熱止痢,烏發美容的功效。可作為濕熱痢疾、白癜風患者和因缺銅元素而造成白發患者的輔助食療菜肴。

(3)馬齒莧炒雞絲

鮮馬齒覓400克,雞脯肉100克,蔥、薑末各10克,蛋清1枚。將馬齒覓摘洗幹淨,瀝水備用;雞脯肉切細絲,放碗內,加鹽、味精、料酒抓勻,再放蛋清、濕澱粉抓勻;炒勺置中火上,加油燒至五成熱,下人雞絲劃散,倒入漏勺瀝油;炒勺置旺火上,加油燒至七成熱時,偏蔥、薑末,下馬齒莧、料酒、清湯,炒至斷生,下鹽、味精、雞絲炒勻,再放濕澱粉勾薄芡,最後淋香油,裝盤即可。此菜自綠相間,鮮嫩脆爽,具有健脾益胃,解毒消腫的功效。對脾虛不欲飲食,瘡癤腫毒,小便不利等病症患者有一定的輔助食療作用。

(4)馬齒克豬肝湯

馬齒莧45克,金針菜30克,熟豬肝50克,雞蛋互枚。將馬齒莧洗淨,切碎;金針菜水發後切成段;豬肝洗淨,切成薄片;將馬齒莧、金針菜放人鍋中,加水煮15分鍾後,再加人豬肝稍燉,打入雞蛋,待沸後調人精鹽、味精即成。此湯細嫩清香,成鮮味美,具有益肝明目,寬中下氣的功效。適用於肝血不足,脾氣壅滯,夜盲,身體疲乏等病症。

6. 魚腥草

魚腥草也叫折耳根,名見《名醫別錄》。唐蘇頌說:“生濕地,山穀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

魚腥草長於各地水溝邊、渠岸、池邊及陰濕地。嫩幼苗可作蔬菜吃。葉含揮發油,幼苗經水煮後換水三次,加油鹽調食。全草供藥用,為利尿解毒藥。魚腥草其主要成分為魚腥草素。通過實驗將魚腥草用於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顯抑製作用,對癌細胞有絲分裂最高抑製率為45.7%,可防治胃癌、賁門癌、肺癌等。

如果被毒蛇咬傷,可將魚腥草搗爛外敷外口周圍,或煎湯熏洗患處,或單味煎服,治療蝮蛇、竹葉青、烙鐵頭等毒蛇咬傷。多年生草本,莖上部直立,下部匍匐,節上生須根並有褐色鱗片。葉為心髒形,先端漸尖,邊全緣或呈波狀,上麵為綠色,下麵帶紫色。穗狀花序生在莖的頂端,總梗細長,上部有白色總苞4片,倒卵形。果成熟時頂端開裂,種子多,卵形。

7.竹筍

竹筍,是竹的幼芽。竹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00多種,分布全國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矮小竹類生長。竹筍按出土時令,可分為春筍、夏筍、冬筍等,我市可食用的竹筍有毛竹、麻竹、綠竹、黃甜竹、福建酸竹等20種左右。

竹筍肉厚、色白、質嫩、氣香、味鮮,有“寒士山珍”、“素菜中第一品”等美譽。筍肉營養豐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等,肥胖者和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常吃竹筍特別有食養、食療功益。竹筍可葷可素,烹、炒、燜、燉,或製成筍脯、筍菹、筍幹、罐頭等,操作方便,鮮美可口。

8.水芹菜

水芹菜又叫水芹、河芹,水芹屬於傘形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沼澤地或濕地,它的嫩莖及葉柄供作蔬菜食用。水芹菜的生長期較長,秋冬春都可以隨時采收。水芹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其中以鈣、磷、鐵等含量較高,具有清潔人的血液,降低人的血壓和血脂等功效。

9.車前草

車前草又名車輪菜,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生長在山野、路旁、花圃、河邊等地。根莖短縮肥厚,密生須狀根。葉全部根生,葉片平滑,廣卵形,邊緣波狀,間有不明顯鈍齒,主脈五條,向葉背凸起,成肋狀伸入葉柄,葉片常與葉柄等長。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狀花序,花小,花冠不顯著。結橢圓形蒴果,頂端宿存花柱,熟時蓋裂,撒出種子。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瀉的功效。車前草不僅可藥用,還可食用,深受人們喜愛,也就出現了關於車前草的很多民謠與故事。

★故事連接:車前草名稱的來曆

漢朝有一位名將,叫馬武。一年六月,天旱無雨,莊稼全死了。可巧,馬武打了敗仗,部隊潰退到不見人煙的荒野。人和馬餓死、渴死了許多。剩下的人馬,也因為缺水,大多得了膀胱“濕熱症”,一個個小肚子發脹,不光人尿血,就連馬也尿血。

一天,馬夫忽然發現有幾匹馬不尿血了,顯得精神多了。馬夫很奇怪:“它們這是吃了什麼?”他圍著馬車轉來轉去,發現停放馬車的前方地麵上,長著一種豬耳形的野草,幾天來,這幾匹馬一直在吃著這種東西。馬夫心想:這種草也許能治“尿血症”。於是,他拔了許多豬耳草煎湯,一連吃了幾天,小便果然正常了。

馬夫急忙跑到將軍帳內,把此事稟告馬武。馬武聞聽大喜,傳令全營拔草煎水,供人喝、給馬飲。幾天過後,全營人馬的“尿血症”都治好了。

馬武問馬夫:“治病的豬耳草長在什麼地方?”馬夫領將軍走到帳外,指給他看:“馬車前邊的就是。”馬武哈哈大笑,說:“好個車前草。”從這時起,“車前草”的名字就傳開了。

10.益母草

益母草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都知道它有藥用價值,但是未必知道它還是一種不錯的野菜。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開花。生於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益母草株高30厘米至100厘米,莖為方柱形,葉型變化比較大,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在花期脫落,多為卵形至近圓形,葉上分有3裂。益母草花冠粉紅色至淡紫紅色,花後結實為淡褐色三菱形堅果,莖葉可以食用,也可製成幹品貯藏,味道清香爽口,涼拌或煲湯皆宜,是較為常見的野生保健蔬菜。 食用功效:活血、祛淤、調經、消水。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

11.刺兒菜

刺兒菜,生長於全國各地田野之間,全株可食,味平淡。刺兒菜為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常大於地上部分,有長根莖。莖直立,幼莖被白色蛛絲狀毛,有棱,高20-50厘米。葉長7-10厘米,表麵綠色,背麵談綠色,兩麵有疏密不等的白色蛛絲狀毛,頂端短尖或鈍,基部窄狹或鈍圓,近全緣或有疏鋸齒,無葉柄。采集刺兒菜幼苗入沸水鍋焯一下,撈出洗去苦味,可製成多種菜肴。

12.掃帚菜

掃帚菜,別名:地膚、千條子、掃帚子。長於各地,主要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生於田野、路旁,易於采集。

掃帚菜為一年生草本,株高5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整個植株外形卵球形。葉披針形,長2-5厘米,寬3-7毫米;具3條主脈,莖部葉小,具1脈。花常1-3個簇生於葉腋,構成穗狀圓錐花序。花被近球形,淡綠色,裂片三角形。胞果扁球形,果皮膜質,與種子離生。種子黑色,具光澤。

掃帚菜可用開水燙後食用,可冷拌、炒食。掃帚菜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治赤白痢、泄瀉、熱淋、目赤、雀盲、皮膚風熱赤腫。《本草圖經》載“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

除了以上介紹的一些野外常見野菜外,還有很多野外可以采集到的野菜。隻要我們能辨識它們,就一定餓不著。這些野菜主要有土人參、豬牙草、鴨蹠草菱、蓮、蘆葦、紅番莧、薇菜、刺嫩芽、小根蒜、香椿、薄荷菜、雲龍菜、蓴菜、景菜,等等舉不勝數。

(二)菌類豐富味道好

在我國有著豐富的野生菌類資源,這些野生菌類不僅容易尋找,而且味道鮮美,可炒食、作湯或用火烤沾鹽食用。但是,菌類存在的危險也是最大的,很多野生菌類有毒,如果不慎食用將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在采集食用之前,我們要了解一些野生菌類的辨別知識。下麵我們一起認識一些分布較廣,易於識別的食用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