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醒也是很信任英國人的眼光的。
虞醒決定建立仰光府,原因有三。
第一發展水師。
發展水師其實就是為了雲南商品尋找市場,雲南的商品通過滇西道,轉入大金沙江,再從勃生,或者仰光出海。銷售到印度,或者東南亞其他地方。
雖然現在雲南的產能還沒有起來。但也要未雨綢繆。
勃生是不足以承擔未來西海水師的母港的。
仰光可以。
第二,解決緬甸各路降軍,修建仰光城,是一個大工程。將來維持仰光港,也需要很多人。這些人都可以轉化為仰光府的居民。從而讓他們成為西海道掌控的人丁。
也算是增強了。西海道的實力。
第三,就是震懾孟國公伐麗流了。
仰光在勃生港之東,靠近孟國公伐麗流的領地。虞醒在此地建城,就是要借兵威,讓孟國公伐麗流,好生思量一下輕重了。
“好名字。”謝翱說道:“仰天日之光,成君臣之義,臣請出使直通,見孟國公一麵。與孟國公好好談談。”
虞醒直接用後世的名字,卻不想有這番解釋。
在古文中,光自然是指陽光,天光。
而天日,就是指皇帝。
仰光幾乎可以是拱辰的同義詞。
何為拱辰?辰是北辰,北辰也是指君主,大抵是現在的一顆紅心向太陽。
謝翱對詞語的解釋不能說對,但對虞醒心思的解讀卻對了。
虞醒並不想與孟國公再打一仗。打贏了又如何。緬甸而今的局麵,多一個府,少一個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緬甸精華之地,安安穩穩的吃下去。
孟國公割據一方,虞醒不在乎。但是卻要確定兩方關係。
緬甸整體地勢,兩邊是高山森林,中間有河流衝出的平原地帶。西邊都是大山,商旅通行都困難,大軍翻山越嶺而來,是非常難的。否則也不知道對若幹山脈以西控製力薄弱。
虞醒不用太擔心。但是緬甸東邊是暹羅。他們中間的山脈就不是那麼險峻,曆史上緬甸與暹羅,打了好幾個百年戰爭。
雙方打成了世仇。
虞醒不了解暹羅的情況,卻也有足夠的防範。不能讓孟國公伐麗流倒向暹羅,那緬甸也要麵臨敵人。
虞醒對緬甸的定義是雲南大後方,虞醒可不想在這裏,另開戰線。
那麼伐麗流的問題,自然要用其他方式解決了。
謝翱來到雲南之後,見謝枋得位居首相,內心之中也很多不服氣的。
比在南宋的官職高低,謝翱是比不上謝枋得的。謝枋得為一路使臣,曾經為兵部侍郎。在南宋也算是高官了。而謝翱根本沒有中進士,是跟隨文天祥起兵後,才有了官職。這官職的含金量與謝枋得沒有得比。
謝翱內心中是不服氣的。
他自覺才華不在謝枋得之下,跟隨虞醒西征以來,為虞醒出了很多主意,可以說是此戰之謀主。在安定緬甸上有很多建樹。但是在謝翱看來,還不夠。
如果能片言說得伐麗流心悅誠服的歸順。
那才有可能入主政事堂。
“好。那就請謝學士走一趟吧。”
********
謝翱乘船出海,沿著海岸線一路東行。
不數日,就到了直通城。
伐麗流得知漢王來使,立即接見。
此刻的伐麗流與當初在江頭城見虞醒的伐麗流完全不一樣了。
當初的伐麗流不過是商人打扮。而今的伐麗流,卻全身上下珠光寶氣。
倒不是伐麗流富貴忘本。實在是東南亞很多王者,就是那種暴發戶氣。伐麗流不弄得珠光寶氣的根本不足以服眾。
謝翱見了伐麗流,略做觀察,心中有了幾分判斷:“敢問國公之誌?”
“自然為殿下守疆,安定一方。”伐麗流說道。
謝翱說道:“國公,何必虛言?如果國公真如此忠心,我又何必跑一趟?”
伐麗流眉頭微皺,心中暗道:“莫非,漢王有意動武?”
伐麗流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大宋漢王治下的孟國公,他是孟王。孟人之王。
當初他助虞醒破蒲甘,就是為了今日。是他複國計劃的一環而已。有虞醒提前一些,沒有虞醒,他也會做。
曆史上,他在數年之後蒙古人大破蒲甘,蒲甘分崩離析後,第一個建立起割據政權,數國相傳,從而與在蒲甘根基上建立的撣族阿人政權爭雄,後來被緬人的東籲王朝所滅。
而有虞醒的幫助,他提前的完成了自己的目標,這讓他對於與雲南之間的關係,有了重新定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