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仰光府(1 / 2)

第六十四章仰光府

一部分緬軍可以就地解散,各找各媽去。但是相當多一些緬軍,已經無家可歸了。

虞醒破蒲甘,對蒲甘的本地破壞是相當有限的。

虞醒時時刻刻想著安堵民心。

保持克製。

而緬甸人對緬甸人打起來,可沒有那麼多窮講究。

虞醒對蒲甘一戰而定。

而緬甸南部的各方拉鋸,長達一年。

這一帶,是緬甸最繁華的農業區。

被摧殘之下,自然有很多人口無家可歸。

按理說,這些百姓歸鄉是最好的辦法。奈何,虞醒從雲南遷徙來很多人口,也是要在緬甸當地分一杯羹的。這地方人口被摧殘,但是田地僅僅逃荒一年,稍稍收拾一下,就是上好的良田,正好安堵從雲南遷徙過來的各路諸侯,也給雲南勳貴們預留封地。

自然不能全部還給他們。

另外一個問題,也讓虞醒頭疼。

那就是緬甸人航海能力其實很差的。

是的。

緬甸雖然海岸線綿長,但卻不是海洋強國。

這也是緬甸地勢決定的,緬甸西側海岸是若開山脈,若開山脈西側的百姓,與緬甸一直是處於若即若離的地步,緬甸強盛了,自然能拿下,衰落就自立。

而今也是一樣。

虞醒覆滅了蒲甘王朝後,若開山脈西側貴族一直沒有表示。

似乎當做不知道。

虞醒也就當做不知道了。

反正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安定緬甸核心區。也就是大金沙江兩岸。其餘的就看局勢怎麼走了,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

也就說,緬族統治區麵臨大海的地區,其實也就隻有伊洛瓦底河入海口地區。

也就是勃生港。

隻是有些河的出海口,是能形成世界級的港口,有些河的出海口,就不行了。

用國內的河流來舉例,長江出海口是上海,黃河出海口有什麼大港口?不堵塞就不錯了。

勃生港就是這樣。

勃生城是一個河港,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海港。

這個時代表現還不明顯。將卻隨著船隻越來越大,表現的隻會越來越明顯。不說別的每年的清淤就是一件麻煩事。

再加緬族本質上是一個農耕民族,航海能力一直是短板。甚至到了英緬戰爭,緬甸在陸地戰場打得英軍節節敗退,但是被英國人海軍繞掏家。拿下了仰光導致了戰事轉折。

但緬甸國內,並不是沒有擅長航海的民族,那就是孟族。

孟族的主要聚集地,並不是伊洛瓦底河兩岸,而是在緬甸東部,與泰國接壤的狹長地帶。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孟族一直是跨國民族。

曾經有過自己的國家,被蒲甘所滅。

很早就在印度洋上航行,甚至佛法東傳,就是先傳到了孟族的直通王國。蒲甘王朝與直通王朝開戰的導火索,就是蒲甘王朝求取直通王朝經書,直通王朝很輕蔑的拒絕了。大抵是,一群土老帽也配讀佛經?

於是,這群土老帽將直通王朝給滅了。

而佛教也通過孟族傳到了緬甸,泰國很多地區,就是因為孟族航海技能很強,與印度有直接的貿易往來。

所以,如果虞醒想要建立水師最好的辦法,就爭取孟族水手。

但是這一場蒲甘王朝覆滅的大戲中,獲利最多的自然是虞醒,其次,就是虞醒的孟國公伐麗流。

當初蒲甘城破後,虞醒將俘虜中的孟族士卒分給了伐麗流。派伐麗流南征。伐麗流之後,仿佛神隱一般,他很明確的自己的目標,就是在孟族故土建立起自己的國度。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繞過紛爭重重緬甸南部。翻山越嶺奔赴直通。也就是後世的緬甸孟邦。

在直通王朝故地重新建立孟族政權,驅除緬族勢力。而今有地方數百裏,人口百餘王,附庸各部數十。儼然一方國主,這樣的規模在東南亞已經是一個小邦了。

伐麗流看似什麼也沒有做,但是理清內部,建立政權。這一係列內功,看上去沒有擴土千裏那麼直觀,但卻是一個政權能否建立的根本。

虞醒解決了緬族的問題,也要麵對自己封得這位孟國公了。

虞醒在地圖上畫了一圈,說道:“我決議在此地修建一座城池,命為仰光府。掌控沿海各地。”

虞醒所圈定的地方,就後世仰光所在。

仰光的發展其實很晚,在貢榜王朝建立之後,才逐漸發展起來,在此之前,還是一個小村落。而英國人的經營中,仰光才成為緬甸第一大都市。

英國人看重這裏,自然是看重了這個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