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古裏之死
對傳法這一件事情,就太有利了。
縱然是真正的高僧,麵對這個利益也不能不動心。
這不僅僅是緬甸這一片的問題,因為一旦緬甸這樣做了。很有可能再東南亞傳開。佛法在東南亞的傳播,就不能太分割開來。
就是佛,也不得不爭這一炷香了。
虞醒與舍利畏,謝翱談妥。還不等回去,就有人來報:“殿下,張將軍捷報。”
虞醒拿過來一看,輕輕一笑說道:“看來,我不得不南征了。”
這捷報上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張舜卿攻克卑繆城。古裏南逃。
另外一件事情,卻是張舜卿稟報古裏本部人心潰散,士氣低落,奏請虞醒南征。
明裏暗裏暗示一句話:“姐夫,你要是再不南征,我這邊仗就要打完了,到時候誰都不好看了。”
虞醒帶著數萬大軍,總要是有戰功的。比如古裏的人頭,否則就不好看了。
虞醒對此倒不是很在意。
他對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有了戰功,比自己有戰功還高興。
虞醒早就過了,需要用戰功來證明自己時間。
他帶來這麼軍隊,這麼多將領,總是要讓他們上上戰場。
********
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河越往下遊,就越是寬闊。浩浩蕩蕩猶如大海一般。
讓人看之心胸開闊。
此刻古裏卻一點也沒有這種感覺。
他依舊窮途末路了。
這裏就是勃生。也就是大王子勃生侯最後的領地了。同樣也是他最後一塊立足之地了。
虞醒大軍進入蒲甘之後,虞醒自己沒有南下,但是也抽調了一些人馬增援張舜卿。
但給張舜卿最大幫助的,並不是援軍。而是虞醒在蒲甘的作為。
不管是校閱三軍,還是招降納叛。都讓古裏麾下軍心動搖。
說到底,古裏缺少自己的核心嫡係。
勃生侯,底哈斯兩位王子,在緬王麵前還是受寵的,早早就有了在班底與領地。而古裏麾下人馬,卻是虞醒攻破蒲甘後,分給他的降軍。古裏的才能出眾,但也不至於短短一年時間,就讓上下信服。
當古裏一路打勝仗的時候,這些人自然不會表現出來什麼。
當古裏一路打敗仗的時候,這些人就表現出了很多東西----很少有人想跟著古裏一路走到黑。特別是,他們很多人,對蒲甘城北那一戰,記憶猶新,一想到漢人的大炮,很多人還從夢裏驚醒。
而今,虞醒帶著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這些人根本沒有與虞醒對陣的勇氣。
這些人都不支持古裏了。古裏剛剛收納的降軍,底哈斯,勃生侯的人馬,又怎麼會死心塌地的支持古裏。
於是,逃亡日眾。
很多人都逃到了張舜卿軍營,讓張舜卿對古裏軍中情形了如指掌。
張舜卿都覺得不打對不起今日之局勢。
於是牛刀小試,連戰連捷。
古裏用盡渾身手段。也隻能一戰就敗,一敗就逃。直到來到這裏,背後已經是茫茫的大海了。無路可逃。
古裏拔劍在手。
目光在鋒刃上流轉。
忽然有人來報:“對麵換了旗幟。是漢王到了。”
古裏沉默良久,忽然說道:“開城,投降。”
事已如此,大局已定。
他也不想做什麼。
他忽然想見一下漢王。
這個改變他一生的人。
*******
軍營之中。
古裏被五花大綁,押到了虞醒麵前。
虞醒說道:“鬆綁。古裏,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立即有士卒給古裏鬆綁。
古裏揉著自己綁疼的手腕,說道:“無話可說,但求一死,但請殿下看在我主動投降,請為蒲甘王室,留一條生路。”
諸將中有人冷笑一聲。
覺得古裏此人,虛偽之極。他引漢王入蒲甘,覆滅了蒲甘王朝。又是他打敗兩位王子,覆滅了蒲甘王室的殘餘力量。可以說,蒲甘王朝的覆滅,古裏有大功,對蒲甘王朝來說,就是大罪。
而今到了這個地步,卻說出這等話來。
真真令人可笑。
虞醒卻很理解古裏。
他是被局勢一步步逼到這裏。自然有他自己的問題,但更多是形勢變化。
當初他在虞醒麵前,寧死不屈,結果勃生侯殺他一家。
而他俘虜勃生侯後,殺死仇人。這一件事情,可大可小。
當時古裏有沒有叛變自立之心,現在也說不清楚了。
但在蒲甘風雨飄搖的情況下,張舜卿的做法,不能算錯。
隻是古裏被張舜卿逼得沒有其他路選了。
虞醒,勃生侯,張舜卿,這三個人主動或者被動的幹預了古裏重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