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一步步走到今日。
古裏很明白。
他決計不可能被赦免。
方方麵麵都說不過去。
赦免他,就說明蒲甘的決策有誤,張舜卿做錯了。
這還罷了。
張舜卿其實不在乎這裏。
但想他死的人更多。
而今緬甸歸漢,已經是定居了。
這麼多坐觀成敗,或者曾經在勃生侯,底哈斯麾下的緬甸貴族,都要給自己脫罪。最好的辦法,就是罪過推到一個人身上。
這個人就是古裏。
古裏是大陰謀家,大反賊,就是因為他為一己私欲覆滅蒲甘,又迷惑了他們,反叛朝廷。總之,千錯萬錯,都是他的錯。他們這些人都是純潔的小百花。
這些人都希望古裏扛著這些罪名去死。
這也符合虞醒既往不咎的政治主張。
更何況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虞醒對緬甸各路貴族都寬大的為懷。那麼虞醒得到什麼?
虞醒來緬甸,可不是搞慈善的。
虞醒劃入直轄,或者分給諸將作為封地的地方,那就是蒲甘王室直屬領地。
留著古裏也沒有用。
人之將死。
古裏回顧自己的一生,明知道自己被漢人玩弄於鼓掌之中,但卻恨不起來,他最恨的就是勃生侯。即便而今他已經手刃勃生侯了。還是難解心頭之恨。
反而覺得自己對不起蒲甘王族。
嫡係就不用說,幾乎沒有幾個活下來的。
而那些旁係,在緬甸的時候,是人上人。而今一下子失去了所有。更有很多人一直奮鬥在抗擊漢人第一線,他們是緬甸最頑固的抵抗勢力。
他總是蒲甘王室的一員,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總要做最後的努力,為這些人尋一條活路。
這也是他為什麼一見虞醒到了就投降。之前卻死扛著,因為他知道,這一件事情,隻有虞醒能做主。
“好。我答應你,所有蒲甘王族,都改姓為吳。移民貴州。今後,隻要安分守己,好好生活。我不會做什麼事情的。”
貴州在一場大戰後,成為一片白地,張萬在貴州屯田,但是很多其實都不願意留在貴州的。但凡韃子來犯,貴州很有可能再有一場大戰。
那時候,他們就殃及池魚了。
但是蒲甘王族,是沒有選擇的機會,移民貴州,從此做一個普通人。或許很多年後,成為貴州當地大家族,這已經是虞醒的仁慈了。
“殿下寬宏。”古裏微微一笑,嘴裏不知道咬碎了。
片刻之後,口吐鮮血。雙眼直愣愣的仆倒在地。
虞醒歎息一聲,讓人安葬古裏。
古裏一死,緬甸戰爭全部結束了。
虞醒立即下達了一係列製定。
彌兵令。
前文說過,緬甸的兵製,農兵一體,打仗的時候,征收壯丁為兵。這也是為什麼,元朝納速刺丁,虞醒與張舜卿,動輒能以少勝多的原因。
而今,仗打完了。
虞醒自然不需要這麼多軍隊了。要求各級貴族解散軍隊,還民於田。
不僅僅是各地土司,還有海西道。
正是在成立西海軍,與西海水師。
西海軍額定兩萬。主要以緬族為主,少量漢族為軍官。
作為西海軍駐軍。
西海水師應該還沒有籌建,暫時不確定編製,等將來籌備之後,再確定編製。
虞醒心中預計,西海水師編製也在兩萬上下。
如此一來,西海道,就有四萬駐軍。
這個數字是虞醒精心計算過的。
緬甸整體產糧數字,虞醒不清楚,實在是缺乏統計,但是根據這一段時間蒲甘的財政結餘,虞醒推算,蒲甘,加上緬甸南部新收的卑繆,勃生等地。
足以負擔養四萬軍隊負擔。
要知道,這四萬軍隊,可不是之前的降軍,樞密院根本不列入兵額中。
這四萬軍隊,是正兒八經的經製之軍,在訓練要求,編製待遇一律向其他各軍看齊。
唯一與其他各軍不一樣的是,在貴州大戰後,授田之事非常慎重了。西海軍拿到與正經漢軍的薪水,但很難授田。
就虞醒本身來說,他也喜歡將更多銅錢投入緬甸方麵。而不是滯留雲南。
分擔雲南的通貨膨脹速度。
隻是這一件事情,也不好辦。
現在虞醒在西海道境內,有各路漢軍七萬餘,田家,宋家,單家,郭英傑部三萬餘,各路降軍,已經蒲甘編練的緬軍,有二十萬之眾。
這是一個大裁軍計劃。
漢軍倒是好說。
等虞醒離開的時候,大部分漢軍都不會在海西道停留的。但是二十多萬緬軍,壓縮到三萬多名額。卻不是一件容易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