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仰光知府謝翱(1 / 2)

第六十六章仰光知府謝翱

“哦,快請。”虞醒說道。

虞醒心中暗道:“謝翱不辱使命。”

伐麗流一進來就行大禮,說道:“臣拜見殿下,臣迎駕來遲,還請殿下恕罪。”

“快快請起,國公何罪之有?”

古裏的有罪,與伐麗流的沒罪,其實都是形勢所致。

古裏之過,尋常時候絕不至於決然處置,而伐麗流坐觀成敗,對蒲甘的命令,向來態度恭敬,但也僅僅是恭敬。

而蒲甘郭英傑等人,為了不將伐麗流逼到對麵,也從來是安撫為上。

雙方到現在,僅僅看來往公文,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

說伐麗流無罪。那也是真無罪。

“你看此地如何?”

“此地水麵開闊,又有山崗遮掩,可避風暴,是一座深水良港。”

“孤欲在此地,修建一座大城,連通海外,但缺少水手?孟國公可願意相助?”

“殿下有令,臣自然遵從。”

“好,那孟國公遷徙兩千戶船匠水手,在這裏安家吧。”虞醒說道。

伐麗流既然來見虞醒,自然就準備了大出血。聽虞醒這麼說,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兩千戶船匠水手,對伐麗流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這個時代,海洋貿易份額就整體貿易來說,並不大。

即便孟族百姓精於航海,但是專業從事航海的人其實並不多,兩千戶,不管說全部要走了。最少在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但是比起孟邦的安全。這又不算什麼了。

在大航海之前,海洋貿易在整個國家經濟體量中分量很少。即便是元朝的航海技術空前繁華,能夠成就幾個大富豪,但是在國民經濟中的分量並不重。在中國,這種情況一直在倭亂前後,才有根本性的扭轉。

在緬甸也是一樣的。

當初善於航海的孟族,被不善航海的緬族給滅了國,就能說明很多東西了。

“臣遵旨。”

虞醒轉過頭,迎著印度洋的海風,說道:“國公之名,實在太不雅馴。不如,孤給國公賜名如何?”

伐麗流的名字,隻是音譯。

其實是用孟族文字寫的。

伐麗流心中不大願意。

撣族與孟族是不一樣的。

撣族的祖先是從雲南遷徙而來的,撣族本身受到中國很多影響。即便近現代一些撣族土司都覺得他們是中國人,不是緬甸人。而撣族的文化也相當落後的。文字都是借用巴利文。而孟族是緬甸文化程度最高的宗族。又臨印度洋,與中國文化相距較遠。

單公望可以毫不猶豫的換漢名漢姓。從此決心做漢人。

而伐麗流就不一樣了。

他一心一意想做孟族的英雄。

他內心為孟族而自豪。

自然不願意改漢名。

隻是形勢比人強。伐麗流隻能說:“請殿下賜名。”

虞醒說道:“賜姓孟。孟江流吧。”

虞醒隻是試探伐麗流的態度,可見他還是不願意輕易低頭。不過,這對虞醒來說,已經夠了。

對西南的擴張,在仰光畫上了終點。

伐麗流內心中怎麼想,不重要。隻要未來數年不搞事就行了。幾年之後,緬甸安定下來,說不定孟國公不想動兵。虞醒還想的。

“謝殿下。”孟江流說道。

“國公,可信奉三寶。”

“孟族上下,都虔信佛陀。”

“那好,不如蒲甘有一場盛會,國公與我一並與會,也邀請孟族高僧一並來蒲甘。”

“不知道,是何等盛會?”孟江流很擔心,是不是虞醒要將他軟禁在蒲甘。

虞醒看出孟江流的擔心。他沒有這個心思。

太小家子氣了。

孟江流真想造反,豈是一座城池能關得住的。

不過,虞醒還想嚇嚇他,輕輕一笑說道:“到時候就知道了。”

處理孟江流。是虞醒在仰光最後一件事情。也算是為緬甸所有戰事畫上了句號。

他隨即召見謝翱,張舜卿,宋隆濟。

“整個海西道有兩個重心。一個是蒲甘,一個就是仰光了。”

“蒲甘有蒲甘王朝之經營,這是好事。也是壞事。這就說明了。緬人的影響力,短時間是難以清楚的。而仰光卻不一樣。仰光左是大金沙江三角洲,右為錫當河畔,都是豐饒之地。隻要經營好了,此地糧食產量,不下江南。更重要的是,此地雖然不是一片白地,但是卻不是緬人經營的核心,這仰光城,才真正是我漢人的仰光城。”

“比起蒲甘,我更看重仰光。”

後世伊洛瓦底河三角洲與錫當河三角洲大米產量,一度占據緬甸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