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仰光知府謝翱(2 / 2)

虞醒一句不下江南,一點也不誇張。

蒲甘是緬人的發源地,也是緬人統製核心,孟邦地區就已經是蒲甘的邊疆地帶了。整個南方濱海地區,在蒲甘政治版圖中並不受重視,蒲甘強盛的時候,還有擴張。而今蒲甘早已衰落,對各地的控製力減退。

虞醒在仰光重起爐灶。轉移緬甸政治中心的辦法,完成漢人對緬人的替代。

這裏麵虞醒擁抱大海的總體動機在內。

“謝學士,可願為仰光知府?”

謝翱立即說道:“臣敢不從命。”

謝翱的心機手腕足夠,而且他出使孟邦,折服了孟江流,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仰光的威脅有二,第一是海上威脅,第二就是孟邦。

海上威脅在這個時代,還不是主流。

隻要謝翱能穩定住孟江流。就能維持外部環境的穩定。至於內部,謝翱的心機手腕,足夠折服下麵的人。

“你在仰光主要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仰光城。納當地百姓為己用。開荒屯耕,將這裏建立成為我雲南大糧倉。”

“第二就是通海,將我雲南的銅錢花出去,從海路采購一切有用的物資。糧食,棉花,布匹,等等。”

開墾荒地是一個長久的任務,緬甸土地的開發也是在榜貢王朝時間才算完成了基本的開發。但是即便後世,以中國的標準看,緬甸還是有很多荒地的。

這一件事情,要慢慢來。

至於通海卻要快。

緬甸南部,就是一條繁榮的航道。通過馬六甲海峽到斯裏蘭卡,也就是獅子國。這一條航道連通印度與三佛齊,也就是爪哇島,然後聯係到中國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世界最重要的航道之一。現在也是。

隻是,即便在這個時代,這條航道也與緬甸擦肩而過。

大多數船隻都是不會在緬甸停留的。途徑印度洋中的幾個小島,就直接到印度了。

之所以不到緬甸,並不是航海能力與條件不夠,而是沒有利潤。之前的緬甸並沒有什麼特產。船隻轉一圈緬甸,也沒有什麼利潤。傻子才耽誤時間。

而今卻不一樣了。

雲南很多產能此刻都在供應本土大基建,一時間難以運輸過來,但是銅錢可以當做特產。再次感謝老祖宗的遺澤,銅錢在南中國海通用。甚至印度一些地方也曾經發現大量銅錢。

印度用銅錢不多。銅做貴重金屬,本身就是稀缺的有價值的。

如此一來,吸引路過的客商,順道來仰光交換一些銅錢,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而且極大的減輕了虞醒的財政壓力。

如果在雲南中,投放數百萬上千萬貫銅錢,虞醒的下場有後車之鑒,清朝就搞過這樣的事情,在雲南鑄錢當地使用,以至於錢價暴跌,綠營兵兵變圍攻總督府。

而這千萬級別的銅錢,通過安南,仰光這兩個大水管灌到其他地方。

那就好多了。

即便是十三世紀,整個中國加印度經濟圈,還是能吃下這麼多新增的貨幣的。

雲南不可能不受影響,但受到影響就小多了。

“還有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化夷為夏,讓此地從今為中國之土,這也是最難的。謝學士,應該知道安西都護府吧。”

謝翱自然知道虞醒指得是安西都護府什麼。

安西都護府在安史之亂後,與長安斷絕聯係,依舊堅持了半個世紀。萬裏一孤城,盡是白發兵。

如果說前兩個就是當務之急。而最後一個卻是長久任務。

虞醒一直籌劃著破元,他自己也有信心。但任何時間都要保持敬畏之心。

世事無常。

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虞醒這一次征緬甸,簡直是順風順水,幾乎沒有遇見什麼慘烈的戰事與抵抗,但是依然有過千將士死在緬甸,就是各種熱帶疾病,縱然白善長召集了那麼多名醫,與緬甸本土的名醫一起,做了很多事情。

也有很多成果。

但是很多將士依然沒有死在敵人手中,而是死在病榻之上。

虞醒不怕有形的敵人,如元朝,卻也敬畏這個世界的無常。

或許一場病,戰場上一支暗箭,就能奪走他的性命。那時候的雲南恐怕難以支撐了。

那麼張雲卿等人後路在什麼地方?

在虞醒看來,就在仰光。

蒙古人想一路打到仰光太難了,距離沒有變,但是虞醒是從昆明到仰光,而元軍卻是從大都到仰光。

這裏麵差了數千裏。

即便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虞醒也有更長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