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上東南亞各國對漢人還算可以。但是真到關鍵時候,該下刀子的時候,也一點也不含糊。
至於暗中如何剝削,王大臨見了太多了。
漢王貴州一戰,扭轉乾坤。令很多人都默默的改變了對漢人的態度。
不至於待若上賓,但也不會隨意要人性命了。
“這就好,從吳哥到安南,道路可順?”
“順得很。”王大臨說道:“大概幾十年前,吳哥先王中有好幾位,都曾經與安南打過仗,不管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轉海路都很方便。”
“如果趙兄需要,我派人給趙兄當先導。”
趙忠心中鬆了一口氣,心中暗道:“這就好。”
趙忠自然知道,從吳哥能轉道安南。
但問題是,他是好幾年前走過,自然需要向導。他卻不好跟吳哥人說。擔心識破自己的身份,如果真是使臣,自然應該帶上幾個向導才對啊。
趙忠放心了心中的顧慮,與王大臨聊起了吳哥近況。
王大臨歎息一聲,說道:“吳哥還行吧。而今國主倦政,儲君漸漸掌管大權,但是對邊境控製越來越弱了。”
王大臨壓低聲音,說道:“暹羅王桀驁不馴,早就不將吳哥的命令放在眼裏了。我聽說西邊好幾個人貴族,在吳哥與暹羅之間左右騎牆。而吳哥王置若罔聞。”
“粉飾太平。”
“不過,這都是疥癬之疾,或許還有幾十年太平。”
“至於將來的事情,就不關我的事情了。”
趙忠點點頭,將這一件事情記在心上,壓低聲音:“我有一件事情不明,那就是國主滅佛之事,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一件事情,你也挺說了。其實也就是陳年舊事了。”王大臨毫不在意說道:“已經有幾分不了了之的感覺。”
“當年老國主,叫闍耶跋摩七世。這位國主,虔信佛法,覺得他是四麵佛的轉世。在國內大興土木,修建了很多座蘭若,這吳哥城,就是他修建的。隻是如此一來,就削弱了很多貴族的權力。七世陛下在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敢做什麼。當七世陛下駕崩之後,他們支持當今國主。國主上位後,廢佛教,大興婆羅門教。登基之初,是做過很多銷毀佛像,驅除僧侶的事情。不過,那都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
“現在早不折騰了。”
“其實很多人家裏暗暗供奉佛像,隻要不太過分,沒有人說的。”
趙忠說道:“原來如此。”
其實,這裏麵複雜的原因,遠不及此。
這就要說明一下,婆羅門教與佛教的恩恩怨怨了。
曆史上佛教的興起,本質上就是反對婆羅門教的。反對種姓製度。與佛教同時有很多思想流派,但最後隻有佛教等幾個教派流傳下來,佛教在阿育王時期大興,給了婆羅門教重重一擊。
不管佛教如果鼓吹阿育王,阿育王推崇佛教,也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
因為在種姓製度中,軍事政治貴族刹帝利,是在負責宗教祭祀貴族婆羅門下麵了。
國王算什麼階級?
本質上,國王是屬於刹帝利了。縱然很多人將國王吹上天,說國王是在世神,是在所有種姓之上的。但是國王到底是需要負責軍事與政治的貴族階層為他管理帝國的。
而婆羅門教是不能勝任。
婆羅門教出現的原因很複雜,但本質上,是適應了印度城邦國家的國情,在很小的國家之內,負責宗教與祭祀的貴族壓在軍事政治貴族上麵,是完全合理的。
畢竟,小國哪裏有什麼軍事政治事務可言。
當阿育王統一大半個印度,建立一個大帝國的時候,婆羅門教就成為了阿育王的阻礙之一。
而吳哥受到印度影響極深。
南印度朱羅國,也就是與斯裏蘭卡相對,印度半島最深入印度洋那個尖尖上的國家,通過海上貿易,傳播了大量印度教與佛教思想。建立三佛齊,等一係列印度教國家,最後傳到了吳哥。
甚至吳哥與南方爪哇王室是有一些血緣關係的。
七世陛下,作為一個傑出的君主,他大力推行佛教,打壓婆羅門教,其中有多少真相,而今也不知道了。
但如同印度發展的翻版一樣。
佛教在印度衰亡,本身是婆羅門教的反撲。隻是婆羅門教與佛教在很多概念上同根同源,雙方的競爭並沒有那麼慘烈。隻是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同化。
而婆羅門教本身就是一大雜燴。吸納了很多佛教的神佛。而同樣佛教中吸納婆羅門教最多的一支,就是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