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誤將西海作東海
趙忠也很無奈。
他本來幾十個人,卻越來人越多。居然有上千人之多。
這還是散落在南洋的漢人一小部分。
宋亡與明亡,是漢人下南洋的兩個高峰。特別是南宋航海發達,南宋亡國之前,就有十幾萬人滯留海外不歸。而亡國前後,更是有幾十萬人難逃出海。
隻是緬甸很少。
畢竟緬甸是西洋,不是南洋。
但是不重要。
之前去雲南要通過安南。
安南對漢人湧入雲南,其實也是有一點自己的小心思的。
對於別的國家來說,漢人雖然重要。但漢人畢竟是外來客,在異域文化之中成不了主流。但是在安南卻不一樣了。
後世的安南話,也就是喃字,此刻還僅僅是學習漢語的一種工具,還沒有正統的語言地位,也就是說安南是寫漢字的,說漢話的。雖然口音問題有學難解。
但我國方言如鳥語的也不在少數。
人丁是國家實力的一部分。
漢人是能直接融入安南國的。
而且真正窮人是沒有能力跨海出逃的。能出逃的都不是一般人。對安南來說,這就是高素質人才。
礙於雲南與安南的盟約,安南是不會阻擋漢人從安南借道入雲南的。但問題是,有些時候不用阻止,有一些小動作,就能讓人寸步難行。
比如,紅河航道運輸能力。
紅河雖然是一條大河,虞醒也在擴建道路,但是,這一條交通線的承載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而今每年一百萬石糧食,以及源源不斷的雲南物資兵器,都在這一條交通線上。
這一條交通線,已經滿負荷了。
很多拖家帶口的漢人,很難找到一個位置的。
除非雲南直接幹預,比如李鶴從江南撈得人。
而今這些滯留在南洋的各路宋人,已經聽說了虞醒覆滅緬甸。但是傳說各有不同,甚至有些人將漢王虞醒當成了兩個人,一個在貴州大破韃子,一個在海外自立為王。
說得也頭頭是道。
怎麼可能,有人一會在緬甸,一會在雲南,這是會分身術不成?
即便有意投奔,但遷徙從來是大事,也要先派人探探底。正好遇見趙忠的使節團。一打聽趙忠流利的臨安官話。立即信了。就派人跟隨趙忠走一趟。
看看真實的情況。
就這樣越來越多。也就有了這麼多人。
這又遇見了暹羅的使節團。
使節團中間有一個人,身份很奇怪,明明沒有任何身份,偏偏受到所有暹羅人的特別尊重。
一看就是暹羅國內的貴人。
問題是這個人一直打聽朝廷與吳哥之間的關係。這一次出使的目的等等。
趙忠怎麼知道?
讓他很煩。
好在穿過山口,前麵就是孟邦了。說起來就是大宋地界了。
********
一座印度式寺廟牌匾上卻掛著“孟縣縣衙。”
為首的是一個說漢話都說不流利的吳縣令。
沒錯,吳縣令吳仁,正是蒲甘王室出身。不過在蒲甘投降之後,努力向紹夫人靠攏。紹夫人向虞醒提議,不能整個緬甸都不用本地人。於是虞醒就留下一批人。安插在各地。
而孟縣的成立,是謝翱與孟江流多次談判的結果。
最後,雙方達成一致。
在孟邦設縣。派縣令等十幾個官員。但是他們本質上是西海道於孟邦的派出人員。
做到事情就兩件事情,溝通孟邦與西海道的關係,還有就是將孟邦每年的賦稅收上來。
西海道對各地土司都有征稅,數量不多。全部是實物稅,也就是大米。但一個不少。畢竟稅收就代表的管理,更何況,雲南的財政從來不寬裕。而孟邦相當富裕。
現在賦稅還沒有定下來,但是每年少於兩萬石,謝翱是絕對不答應的。
但是孟縣的縣令。卻沒有人願意擔任。
誰都知道,孟縣大權都在孟國公手中,一旦孟國公有了別的心思,這孟縣縣令第一個拿出來祭旗。誰都不想去,就輪到吳仁了。
於是吳仁說著磕磕絆絆的漢話,將孟縣的情況告訴了趙忠。
在旁邊聽得很多人漢人代表,都麵露疑色,他們疑心趙忠怕不是騙人吧。
這樣的人還能當縣令?
趙忠也有一些忐忑了。
他對西海道的情況,也不是太了解的。也隻能帶著這些人坐船,從孟邦出海,從海路去仰光。
很快仰光城到。
“看,燈塔-----”
“真的事燈塔------”
無數人還沒有見到仰光城,就已經淚流滿麵了。
因為這燈塔是漢式。
佛教的塔在中國進行了本土化的演變,雖然東南亞處處都有佛塔,但是與中國佛塔有著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