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按預測的方向劃分
可將人口預測分為前向人口測算和後向人口預測。所謂前向人口測算,是根據不完備的但可確信的曆史人口資料以及對曆史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資料記載,利用統計方法對殘缺或錯誤的曆史人口數據進行科學的補算、估計和匡正。後向人口預測則是利用人口現狀及今後發展的估計,對未來人口趨勢做出測算。這兩種測算性質上是不同的:前向人口測算有測遺、補缺、匡正的性質,對人口發展變化趨勢做出接近於曆史發展邏輯的解釋說明;後向人口預測則是對未來人口發展進行測算,具有預知預見的性質。此兩種測算的方法也不同,前向人口測算采用的是內插法,後向人口預測采用的是外推法。此外,兩種方法的作用也不同:前向人口測算一般用於研究曆史人口現象和人口問題,後向人口預測一般是為編製各種人口計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服務。
因此,前向人口測算實際上是通常意義上的人口估計推算,後向人口預測才是真正含義的人口預測。
人口預測還有其他種類的劃分。由於預測的目的要求各不相同,人口又是一個多側麵多層次的總體,從而可從不同角度考察。因此,不同類型的預測其內容是交叉的和相容的。例如,在全國性人口預測中,可以有長、中、短期人口預測法之分。在全國性長、中、短期人口預測中,又可以是總人口數與人口結構預測相結合等。總之,各類人口預測並不是絕對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補充的。
二、人口預測的假設前提
由於人口總量、結構變動受經濟社會發展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因此,從預測的性質出發,一個嚴謹的人口預測首先必須對未來的社會、經濟狀況作一般性假設。通常假設今後的社會經濟按照近期速度正常、穩步地發展,在預測時間範圍內無重大的意外事件發生,例如戰爭、政治運動、嚴重自然災害等。這些重大變化可能引起社會騷動和經濟倒退,從而導致較大的人口自然變動,如生育率和死亡率急劇下降或上升、大規模的機械變動等。
在上述一般假設的前提下,還要對人口的再生產水平和機械變動情況作出具體的假設。為了較全麵地提供各種可能的發展趨勢,通常對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作高、中、低三種不同水平的推算。其中,不同的生育和死亡水平又可以作各種結合,構成多個預測方案。預測方案的多少可視任務的具體要求而定。由於預測結果並不表明未來人口的必然發展方向,多個方案則能使預測者處於主動地位。這是因為:
(1)既然預測是一種外推法,那麼隻要社會、經濟狀況穩定,今後的人口發展必然會與各種方案中的其中一種相接近,或介於二者之間;(2)多個方案能夠開闊視野,指出各種可能發生的後果,以便引起高度重視;(3)便於對各方案作比較分析,並選取最佳方案供政策製定者參考。
人口預測是在對未來作出一係列假設的前提下進行的估算。
因此,預測時間不宜設置過長。由於一切事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顯而易見,預測時間越長,其結果偏離實際發展水平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預測中,10年期限內的預測通常稱為短期預測,10耀25年期間的預測稱為中期預測,25年以上的預測為長期預測。對於短期預測,可采用較簡單的方法,其結果也很容易與實際情況相近。對於長期預測,則要求作出較精細的假設,並采用科學、嚴密的方法對其詳細估算。
三、人口預測方法簡介
本書總結了人口預測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及主要應用模型:嚐試將灰色係統模型應用到區域流動人口規模預測,以期更好地描述未來特大城市人口的發展趨勢和變動趨勢;在此基礎上對其人口政策的調整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建議。
(一)人口總數的簡易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