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口預測的主要步驟(2 / 3)

生育峰值係之年齡別生育率最大值。也就是說,在一個年齡別生育率分布中,生育率峰值愈大,表現在用於描述生育模式的生育分布峰形就愈高;反之,當生育率峰值相對愈小,則生育分布峰形就愈低。

生育峰值年齡,指生育峰值所對應的年齡,即在一個年齡別生育率分布圖形中,由生育率峰值在其發布曲線上的切點所垂直對應於橫坐標上某一相交點所顯示的年齡。當某一人口在早育趨勢下所出現的年齡別生育率分布,即呈左偏態分布,生育峰值年齡趨於年輕;當某一人口的生育趨勢為晚育趨勢時,這時所出現的年齡別生育率分布,呈右偏態分布,生育峰值年齡即偏大。

2.生育率分布寬度

生育率分布寬度指某一生育分布所跨越的年齡區間長度。當某一育齡婦女人口開始生育早,而結束生育晚,其年齡別生育率分布圖橫坐標所跨越的年齡區間長度就長;相反,當某一育齡婦女人口開始生育遲,而結束生育早,這時該人口的年齡別生育率分布圖橫坐標上所跨越的年齡區間長度相對就短。一般有兩種取值標準:0.1生育率,即100‰生育率;0.2生育率,即200‰生育率。

3.出生人口性別比

出生人口性別比,反映的是嬰兒出生時男嬰與女嬰數量上的比例關係,通常表示為平均每一百個活產女嬰所對應的活產男嬰的數量。1955年10月,聯合國《用於總體估計的基本數據質量鑒定方法》(手冊Ⅱ)指出:“出生性別比偏向於男性。一般來說,每出生100名女嬰,其男嬰出生數置於102耀107之間。”出生性別比以及隨後各年齡段人口的死亡率共同決定一個人口群體的性別構成,直接影響著婚姻、家庭的形態和結構,進而還影響著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產過程,從而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三、未來婦女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趨勢分析

(一)育齡婦女年齡結構變動趨勢

育齡婦女有著較寬的年齡分布,而在不同年齡區間的育齡婦女,在生育水平上又有著顯著的差異。當生育水平高的年齡組的育齡婦女人數在全部育齡婦女人數中的比重較大時,就會增大生育整體水平;反之,當生育水平高的年齡組的育齡婦女人數在全部育齡婦女人數中的比重小,就會減小生育整體水平。例如20耀29歲的育齡婦女和40耀49歲的育齡婦女,前一群體較後一群體的生育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故在研究中一般把20耀29歲年齡區間的育齡婦女,稱為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

(二)育齡婦女受教育程度變動趨勢

育齡婦女的受教育程度與其生育觀念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密切相關,並進一步決定育齡婦女的生育選擇主動權。一般而言,育齡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水平越低;反之,育齡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低,其生育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同生育水平間的這種逆向關係,在國際上已經成為定論。

(三)育齡婦女分年齡已婚比變化趨勢

育齡婦女是形成生育要素的基本條件。一定時期內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的高與低,同其已婚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是影響生育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

四、人口死亡模式的特點和趨勢

相對生育率和出生人口變化而言,死亡率在下降到一定的低水平後,如果在預測期間不出現戰爭和嚴重自然災害、重大疾病流行以及在一些疑難疾病醫治上沒有重大突破的話,死亡率變化相對穩定。在此,我們對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的研究是建立在成熟的生命表技術基礎之上的。

(一)人口生命表的建立

1.生命表編製的基本原理

生命表是研究同時出生的一批人(Cohort)生命過程的分析表。這個同時出生的一批人的生命過程,就是指所研究的這批人群,是從0歲起即開始進行觀察,直到這批人群全部死亡為止所顯示的生命過程。按照這種隨其時間推移、人口年齡轉組來觀察分析人口的生命過程並用之來編製生命表的方法,在人口統計方法中稱之為真正Cohort法。但實際而言,真正跟蹤記錄特定一群人從第一個人出生到最後一個人死去的實際死亡經曆,顯然有許多困難:一是給定人群中的成員可能有遷出和漏記的死亡,二是一組已經死亡者的預期壽命隻有曆史方麵的價值。因此,從科學角度和實際意義上講,生命表的編製方法,應當采用假定Cohort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