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習慣的力量(3)(1 / 3)

它產生在一刹那之間,但卻會給人一種永遠的記憶。

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它,也沒有人窮得不擁有它。

它為家中創造了快樂,在商界建立了好感,而且使朋友感到親切。

它使疲倦者得到休息,使沮喪者看到光明,給悲傷者帶來希望。

但它卻無處可買,無處可求,無處可借,無處可偷,因為在你把它給予別人之前,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

而假如你在聖誕節最後一分鍾的匆忙購物中,我們的店員累得無法給你一個微笑時,我們能請你留下一個微笑嗎?

因為不能給予微笑的人最需要微笑了。

機械式笑容

不真誠的笑是騙不了任何人的。我們知道那種笑是機械式的,最令人討厭的。我們所說的是一種真誠的微笑,一種令人心情溫暖的微笑,一種發自內心的微笑,這種微笑才能在市場上賣得好價錢。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克奈爾教授談他對笑的看法時說: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導、推銷上較會有功效,更可以培養快樂的下一代。笑容比皺眉更能傳達你的心意。這就是在教學上要以鼓勵代替處罰的原因所在了。一個紐約大百貨公司的人事經理說,他寧願雇用一名有可愛笑容而沒有念完中學的女孩,不願雇用一個擺著撲克麵孔的哲學博士。

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一家電腦公司的經理,談了他如何為一個待填補的缺額找到了一個適當的人選。

“為了替公司找一個電腦博士幾乎要了我的命。最後我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人選,幾次電話交談後,我知道還有其他幾家公司也希望他去,而且都比我的公司大而且有名。當他接受這份工作時,我真的是非常高興。他開始上班時,我問他,為什麼放棄其他的機會而選擇我們公司。他停了一下然後說:‘我想是因為其他公司的經理在電話裏都是冷冰冰的,商業味很重,那使我覺得好像隻是一次生意上的往來而已。但你的聲音,聽起來似乎你真的希望我能夠成為你們公司的一員。可以相信,你在打電話時是笑著的。’”

4.不要依賴他人

依賴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創業的勇氣,其肯定性較差,會陷入猶疑不決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

依賴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壞習慣。

由於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社會群體之中,所以一個人可能與他或社會保持一種相對遊離的狀態。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一種心理獨立是很難的,依賴這種不良心理會不時地以各種方式侵入你的生活,而且由於許多人從別人的依賴中可以得到好處,根除這一弊病就變得十分困難了。

我們這裏所說的“心理獨立”,是指一種完全不受任何強製性關係的束縛,完全沒有他人控製的行為。這就意味著,如果不存在強製性關係,你就不必強迫自己去做本不願意做的事。保持心理獨立之所以很難,這與社會環境教育我們不要辜負某些人——如父母、子女、上級以及愛人——的期望等因素無不相關。

當然,個人獨立並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圓滿的人生還必須追求一種更加成功的人際關係。不過,人與人的相互依賴的關係必須以個人的真正獨立為先決條件。要實現心理獨立,就要擺脫心理上的依賴感,這意味著要根據自己的願望獨立生活,當然不是說斷絕社會交往。如果你喜歡自己目前與人交往的方式,它又不妨礙你的生活,那就盡可能保持這種交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的本身並不是一種問題,而是附帶的“義務”。義務會使人產生內疚感和依賴感,而選擇會使人得到友愛及獨立性。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隻要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必然不會有選擇,也就必然會有怨恨和痛苦。

要實現心理獨立,首先就得擺脫依賴他人的需要。請注意,這裏講的是“依賴的需要”,而不是“與人交往”。一旦你覺得需要別人,你便成為一個脆弱的人,一種現代奴隸。這就是說:如果你所需要的人離開了你、變了心或死去了,那麼你必然會陷入惰性、精神崩潰甚至絕望至死。社會告誡我們,要在心理上依賴父母、老師、上級等各種各樣的人,你或許總是在等待某些人來安撫你。如果你覺得必須根據某人的意願做某事,而且事後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內疚的話,那麼可以肯定,你必須走出這一誤區。

消除依賴心理應該始於家庭,始於你孩提時父母對待你的方式以及你今天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現在腦子裏裝有多少反映依賴心理的詞句?你每天又把多少這類詞句強加給你的孩子?

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

一個有創業勇氣和才幹的人,最好的謀生之路就是自己練好內功,獨闖大業,沒有資金也好,沒有靠山也好,隻要有拚盡人生一口氣之銳氣,就不愁狹縫裏擠出一條生路來。

四年前,西部一帶曾炒起一個號稱“第一打工仔”的年輕人,他以年薪50萬元被一家大公司聘用,上任僅一百多天,他就被炒了魷魚,於是,他又一次成為媒體聚焦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