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習慣的力量(14)(3 / 3)

如果你不願選擇這種做法,你就可能陷入人生的最大誤區之一——按照別人給你設定的方式順從地渡過自己的一生。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生靈中的“滄海一粟”,既然人的一生僅如空中飛逝的流星,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觸生命的短暫……,那麼,我們應該讓這一瞬間過得美好而愉快,讓她發出應有的光彩。生命屬於我們每一個人,你完全應該根據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要主宰自己,首先就得摒棄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甚至誤以為真的荒謬觀點。例如,人們總是認為,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要看他能否解決複雜的問題,能否在閱讀、寫作或計算等方麵達到一定水平,能迅速地解答出抽象的數學題,等等。如果從這一觀點出發,那隻有正式的教育和書本知識才能衡量一個人成就的大小。這樣就會助長一種知識勢利傾向,並使得另外一些人悲觀失望。然而,隻要我們走到精神病院的一個角落,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謬誤:那裏的許多病人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事實上,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更切實際的標準在於——你能否每天、以至每時每刻都真正幸福而快樂地生活。

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鍾,那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人確實不時會有一種成功和滿足感,這樣有助於實現和獲取人生的幸福。但反過來想想,盡管你或許不能解決某一具體困難,你仍能使自己保持精神愉快,或至少不讓自己很不愉快,那麼,你也是一種聰明之人。你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你掌握了一種對付神經崩潰(即精神崩潰)的良方和法則。

你或許驚奇地問:“人的神經怎麼會崩潰呢?”是的,神經本身是不會崩潰的,即使通過解剖去尋找崩潰的神經,你也會難以找到。對於一個“聰明”的人來講,他們是不會出現神經崩潰問題的,因為他們能夠支配自己。他們懂得如何擺脫消極情緒並得到幸福,他們知道如何應付(而不是完全解決)生活中的每一問題。聰明人評價智力的標準,不是看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如何。至於問題是否得到解決,那倒是次要的。

因此,你可以采用一個十分簡單的辦法來確定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即自己在困難條件下所選擇的感情。我們生活在同一社會環境之中,不管種族、文化、教育等種種因素的差異如何,隻要與人進行社會交往,就會遇到相同或類似的問題——意見分歧、矛盾衝突和妥協讓步等這些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每個人幾乎麵臨著同樣的生活挑戰。同樣,金錢財富、生老病死、天災人禍也是每個人幾乎無法回避的問題。麵對這些問題,有些人能夠經受住考驗,不讓自己心灰意冷;另外一些人則會一蹶不振,甚至產生神經崩潰。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把這些問題視為隻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不以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否作為衡量幸福的標準,那麼他便是最聰明的,也是難能可貴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養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社會中的許多其他因素有礙於個人去支配自己。但有一點你一定要確信,你每時每刻都能作出情感上的選擇。你也許從小到大一直認為,人的情感是無法控製的,憤怒、恐懼、怨恨、愛慕、喜悅、歡樂等情感是油然而生的,而弱小的我們根本無法控製,每當發生悲傷的事情時,你會自然地感到悲傷,然後希望愉快的事情來臨。

精神枷鎖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E·弗羅姆,在他的名著《逃避自由》一書中,描述過這樣一類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