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習慣的力量(15)(1 / 3)

這類人本來就有著一種輕視自己、自我削弱和不願去主宰一切的傾向。他們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完全依賴自身以外的力量,依賴他人、組織及大自然。他們並不固執己見,不做自己做的事,一心一意聽從外在力量的指揮。他們也往往很少去體味一下“我要”或“我是”這種感覺是什麼滋味。在他們看來,生活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既無法去主宰也無法去控製……有些人不僅輕視自己,屈從外力,而且還自我傷害、自我折磨。

弗羅姆描述的這種性格,還被有的心理學家稱為“被動症”人格。

“在各種災難來臨之際,首先驚慌失措的是他們,而他們又往往是最沒主意的一群;倘若沒有他人相助,他們就甭想辦成事情,而平時又羞於啟齒向他人求助;縮手縮腳,寡言少語則是他們的一個專長。”

這種性格的人有兩個特征:

(1)懶惰依賴依賴,通常表明兩層含義:一是個人缺乏主宰自己命運的能力;二是當事人缺乏一種主體意識。前者是由於知識和經驗不足,導致依賴心理的滋長,而後者則是一種觀念,一種品質的缺陷,致使當事人對他人的被動依賴。

他們在生活中的表現是:

總是需要他人的督促,隻有別人告訴他們什麼,才知道做什麼;在生活中也表現為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張;

他們常常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創造性極差,無法獨自完成某項工作任務,卻又缺乏主動合作意識。

顯然,這種依賴性不是一朝一夕生就而成的。他們的性格一般發源於幼年時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母親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母親是萬能的,他們必須依賴她,總是怕失去這個保護神。

這時如果父母過分地溺愛其子女,或者因內疚、自覺有負罪感而超乎常理地愛護其子女,或者因內心自卑而特別優待其子女,以此來獲得子女的愛戴、尊敬、滿足其自尊心,因此鼓勵子女依賴父母,這就使他們失去了自立的機會。

這樣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己作主,而總是依靠他人來作出決定,缺乏自信心,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及采用各項權利的責任。

(2)消極等待

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性格中缺乏一種主動出擊的品質。所以在不幸來臨的時候,他們的態度是消極防範,驚慌失措;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主動地認識困境,弄清事理,以選擇走出困境的契機。他們往往是在不明不白中等待。

懶惰依賴,消極等待,構成了一些人性的悲劇。

其一,導致他們對困境狀況的不明不白。

人要擺脫困境的束縛,首先要對引起困境的主觀和客觀原因作出正確判斷,然後對其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及時準確地弄清楚。

對於懶惰依賴,消極等待的人來說,由於他們既沒有積極主動的意識去認識和把握困境,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認識和駕馭困境的變化。所以,他們對困境的狀況以及實際危害模糊不清,也難以決定走出困境的行動。

其二,錯失良機。

人生在於設計,在於主動地謀劃。機遇是人生飛躍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機遇是與這種懶惰等待的人無緣的,它隻垂青於那些富有進取意識和創造力的人。

機遇,往往是在人作出積極準備的過程中出現的。在相同情況下,有的人有機遇,走出困境,而有的人卻與機遇無緣,自然也就難以走出困境。這種積極的準備,就是一個創造過程。試想,一個人如果陷入人際矛盾複雜的困境中,不積極地創造條件化解矛盾,就會喪失解決問題的契機。同樣,如果你身陷囹圄之中,不主動了解和分析事態的真相,找出問題的症結,解脫自己的機遇也不會降臨。

從這個意義上講,錯失良機的實質就是丟掉了本應完成的創造性準備過程,這對於被動、懶惰的人來說,就意味著丟掉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