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修養與個性(3)(2 / 3)

卡耐基曾問卡騰堡先生,是否可以給一些急於成功的美國年輕人一些忠告?他說:“有的,我們常常覺得需要做一些運動,讓我們從那種半醒半睡的狀態裏醒過來,可是我們更需要的是一些在精神和思想上的運動,使我們每天早上能夠真正地活動起來。每天早上給你自己打打氣。”每天早上給你自己打打氣,是不是一件很傻、很膚淺、很孩子氣的事呢?不是的,正好相反,這在心理學上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思想造成的”,這句話在今天還是像1800年前艾呂流士在他那本叫《沉思錄》的書裏所寫下時一樣的真實:

每個小時都跟你自己說一遍,你就可以指引自己去想很多勇敢而快樂的事物,也可以由此得到力量和平靜。跟自己談很多值得感謝的事情,你就可以在腦子裏充滿向上的思想。

隻要你的想法正確,就能使任何工作不那麼討厭。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的話,就可以使你由生活中得到加倍的快樂,因為你每天清醒的時間裏,有一半以上要花在你的工作上。要不停地提醒你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就能使你不再煩躁,而最後可能會替你帶來升遷和加薪。即使事情沒有這樣好,至少也可以把你的疲勞減低到最低程度,讓你能夠享受你的閑暇時間。

6.迎合他人的興趣

隻有想辦法去認識更多的人,並使這些人都成為自己的朋友,才是人生真正的應酬方針。

日本有一份大報,前幾年總編輯換人,新人既未在報界擔任過較重要的職務,甚至“連采訪的大車都未坐過”(日本新記者在見習時多坐報社大車集體出發,如果資格較老,就可以自己開車了),這句充滿敵意批評的話是出自一些新聞記者之口的。但是這些意見給新任總編輯知道了。他上任第一天,便在“就任演講”中含笑對各位同事說:“我此來就任報社的職務,別說是做總編輯,就是當資料室職員的資格也有問題,因為關於資料的調查統計方麵我一竅不通,我隻對經濟方麵略知皮毛。所以我有一種意願,希望坐坐新聞記者的大車,同時也希望由於坐了大車就得到各位外勤同事的體驗,將來去某銀行請求他們合作,替本報同事辦一種接近市區的購房分期付款……”

他的話還未講完,席上已是一片掌聲,大家都擁著他上場了。

有一位女歌星,從日本到香港,打算小住之後,便到東南亞表演歌舞。

她需要一二個短劇本,而在她心目中,香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如果能夠為她動筆就太好了。這位作家學貫中西,文筆風趣,但他脾氣古怪,而且也很忙。

這位歌星打電話給她朋友,說她已得某導演的介紹,當晚要和某作家共進晚餐了,但她不知道怎樣向他開口提出請求。

“你究竟打算請他寫些什麼短劇?”

“隨便他好了,隻要他肯寫就行。”

“這樣是不好的,他不明白你的需要,可能寫得不理想,等到他寫之後,你發覺不理想而又要請他修改時,問題便會變得嚴重了!”

“我最希望他替我寫啞女奇緣,不過要有新的內容,不要以前的故事。”

“這樣很好,他以前寫過不少這類東西,你隻須說知道他寫過這些劇本,十分崇拜就行……”

過了兩天,這位歌星給她朋友打電話,很高興地說:“他不等我提出要求便答應替我寫兩出短劇了。”

她朋友說:“你們在晚餐時,你一直在談論他過去那些得意之作,是麼?”

“你猜得對,我主要是講起他的作品在日本如何受人喜歡。”

“對了,這是應酬中迎合別人的興趣所產生的成功。”

日本有一個婦女組織,每天下班時間過後,便有許多太太小姐在那兒打網球。而有一位先生卻天天都到那男人的禁地打網球。有一天他朋友應邀同去時,聽他說那個組織的名字未免有些猶豫。他就問:“你怎麼不去市內體育館?”這位先生說:“我不隻到那兒玩網球,並且還是那兒的教練,有一次網球比賽我還擔任領隊呢!”原因是,那兒的女性網球好手不多,多半人還在學習階段,她們有一條原則:“要來打網球就要好好地練。”換句話說,既然來到網球場,就要對於網球發生興趣。除非你生來就有打網球的天才,否則就要練習。

在應酬場合中何嚐不如此?我們可曾注意到別人的興趣?我們與人交往,可曾在這方麵努力過?有些人天生應酬有術,這自然是可喜的。但如果不是天才的話,我們就需要學習了。

當我們赴一個規模較大的宴會的時候,大家都會有一種不約而同的想法,就是最好避免和陌生的人同席,因為和熟人同席就有說有笑,和陌生人就失去樂趣了。這種想法真正是逃避學習應酬的意識在作崇,正如走進網球場而不想練球一樣可笑。

在陌生人的宴會上主動與人談話,是獲得更多的朋友的方法之一,在應酬學上,我們可以引用一個名詞,說這是“努力學習應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