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漢稱帝,史稱魏文帝。封先漢獻帝為山陽公。
當時有傳言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謀害,於是劉備手下的文武大臣便開始上書請求讓其繼承帝位。
事實上,劉備在很早之前就有了稱帝的念頭,但他一直以來打著的都是“恢複漢室”的旗號,所以如果漢獻帝還存在於世間的話,那他就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做的就是謀反篡位劉備也不傻。
不過好在漢獻帝此時已經“遇害”,作為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此刻稱帝便順理成章的繼承漢室正統,還避免了很多麻煩的非議。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宣布“嗣武二祖”(即繼承劉邦、劉秀),年號章武。
劉備稱帝後的首件大事,就是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然而很不幸的是,在這期間,他的另一位結義兄弟張飛又被部下所害。
盡管當時“孫劉聯盟”已經破裂,但孫權深知:如果孫劉兩家真打起來的話,最後隻能是兩敗俱傷,反而還讓曹不白撿了一個大便宜。當然了,更為重要的是,此時蜀國的實力比東吳要強,如果真打起來,東吳不一定能打得贏。
所以對於孫權來說,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派遣使者前往蜀國與劉備請和。
但劉備哪裏肯答應,堅決要發兵征討東吳。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就會問了:
劉備為何要執意征討東吳呢?
真隻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雪恨嗎?
他就沒有別的想法嗎?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
有人說,劉備征討東吳,就是單純的給二弟關羽報仇,畢竟他們兄弟之間感情深厚,劉備這樣做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也有人說,此時劉備已經貴為一國之君,為了給一人報仇就興兵征討,這未免有些意氣用事了。
就算劉備與關羽的感情再深厚,他也不能拿那麼多人的生命開玩笑,更不至於賭上這個剛剛誕生的蜀國的國運吧?所以,劉備發兵征討東吳,一定還有什麼別的原因!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來說,劉備發兵征討東吳,打著的旗號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而不是為了荊州之失,也不是為了孫權背盟,簡簡單單就一句話—為關羽報仇。
其實關於這一點,在很多史書中都有記載,比如陳壽的《三國誌·先主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先主……將東征孫權以複關羽之恥。’
所以僅從這一點來看,劉備征討東吳並非其他什麼別的原因,就是單純地為了給關羽報仇。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劉備征討東吳的原因隻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那這是不是有點意氣用事了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為何諸葛亮,還有蜀國的那些文武大臣們不站出來勸阻一下呢?
二
事實上,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出兵的,趙雲、秦宓等人也不支持劉備出兵。
趙雲曾勸阻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可以看到,趙雲都知道蜀漢集團的最大敵人是曹操,而城府頗深的劉備,又豈能不知。劉備大怒,不全是關羽被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荊州三郡落到了東吳手中。正因如此,劉備率軍征討東吳的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奪取荊州。
這難道是因為劉備現在已經擁有一些資本了,所以才變得如此剛愎自用?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不然,我們隻看到了那些阻止劉備東征的人,卻沒有看到那些支持劉備東征的人。
一封來自江東諸葛瑾的書信,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孫劉兩家開戰前,孫權曾派遣諸葛瑾前往蜀國向劉備請和。
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信中的內容基本也都是些希望兩國和平的客套話,但其中有一句非常值得注意:
“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複谘之於群臣。”
什麼意思呢?
他說:你劉備如果能收回怒氣,聽從我諸葛瑾的建議,就馬上決斷東征之事,就不要再和你的大臣們商議了。
隻要細細品味這句話,你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
既然蜀漢群臣幾乎都在反對劉備東征,而作為東吳使者的諸葛瑾也有著同樣的目的,那他為何不勸劉備多聽蜀漢群臣的諫言,反而還希望劉備獨斷專行呢?
事實上,隻要你認真翻看一下陳壽的《三國誌》就不難看到,當時除了諸葛亮、趙雲、秦宓三人外,所謂的“群臣”再無一人可查。
而這也就是說,劉備並非是一個獨裁、剛愎自用的君主,在他的身後,至少還站著一群支持東征的人。
張飛、黃忠、魏延、馬良、廖立等一大批荊州人士,原本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但除了張飛外,其他人都選擇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