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夷陵之戰劉備出征目的的真相(3 / 3)

事實上,在北方曹魏的虎視眈眈下,蜀、吳兩國想要長久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麵,就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維係之前的——孫劉聯盟,否則,鷸蚌相爭的後果必然是漁翁得利。

經過夷陵這一戰後,已經失去魯肅的孫權終於記起了這個道理;劉備雖敗,但卻沒有動搖其國本,如果孫劉兩家相爭,那麼隻會便宜北方的曹丕。

不過話說回來,劉備發動東征,也絕不僅僅隻是被動地以攻代守,在此基礎之上,他還有主動的戰略目標——奪回荊州!

說到這裏,劉備東征的目的我們基本上都理清了,既有感情層麵的因素,也有政治考慮。

首先來說,關羽與劉備的感情,絕不僅僅隻體現在小說裏,它是真真切切存在於曆史上的。

所以,劉備東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其次,在占領荊州後,東吳已有圖謀蜀地的想法,於是,劉備便發動東征,以攻為守。

第三,荊州之地被東吳占據後,蜀中的荊州將士人心不安就如同一覺醒來自己的家沒了是誰誰能不慌呢,因此劉備此舉也是為了穩定軍心。

最後一點,便是劉備想借此機會,收回丟失的荊州,從而使蜀漢的統治更為穩固。

總而言之,劉備東征,並非他一意孤行,更是當時蜀漢君臣人心所向的共識。

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從理性上,這一戰似乎都非打不可。

但天不遂人願,陸遜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所有的希望!

有的朋友就會問

劉備為給關羽報仇,足足準備了2年,為何還輸得那麼呢?主要還是有兩大原因:

第一點,關羽在蜀漢的地位和在軍隊的威望不言而喻了,他的死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對於蜀漢軍威上也有了打擊。

第二個方麵,對於三國爭霸,造成了致命打擊。荊州是三國時期三國爭霸的主要戰場比如赤壁之戰

因為關羽戰死,蜀漢勢力宣布退出了荊州地區,而無法完成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戰略構思:益州和荊州,兩路出擊,遙相呼應,攻伐中原。

隻能從漢中進攻這一條路徑很容易被曹魏針對集中兵力防禦一麵,故而荊州的丟失,事實上宣布了,蜀漢失去了三國爭霸的主動權改為被動,夷陵之戰也改變蜀國國勢,讓蜀國由盛而衰,是蜀漢的一個轉折點。

第四點,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戰略要地,尤其是對於南方政權防禦北方進攻具有屏障作用。

荊州是東漢末年較大的州,有”荊州九郡“之稱。蜀漢的資源在三國中最為匱乏,益州人口少,人才少,“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便是典型的體現。而且這些為數不多地人才中,不少人心裏還並不向著劉備集團。

益州除了成都平原,其餘土地多為丘陵、山地,恐怕也隻有蜀錦可以出口了。蜀國後期的經濟甚至有些計劃經濟的色彩,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其經濟的疲弱。

而吳國地處江南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種植麵積廣大,加上本國的航海技術發達可以發展海外貿易經濟可以迅速發展。而魏國占據北方大部分領土北方地區在漢朝時期便是經濟中心而蜀國就非也了

因此,荊州的人力、糧食、稅收等資源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就顯得關乎政權的存亡。

第五點劉備跟關羽的關係,是“情同父子”(出自《三國誌》.劉曄的原話),他若不替關羽報仇,沒法交代。二則是吳國奪取荊州後野心不小覬覦劉備的蜀地,所以劉備想在自己還在世時以攻代守震懾吳國從而奪回荊州,改變自己在軍事上的被動。

於是,劉備就開始做起了準備,足足有兩年時間。內外兼施,對內安撫荊州黨和內部黨爭,對外主動示好曹魏,試圖改善跟曹魏的關係。

劉備的這一首內外兼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夷陵大戰開始後,曹丕來了個坐山觀虎鬥,這讓劉備不至於被兩麵都挨刀。

可如今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劉備內外兼施,足足準備了兩年,為什麼還輸的那麼慘?

一:蜀漢內部不統一,未形成合力存在黨爭。各黨派對於是否對吳出兵產生了爭議,益州本土勢力的主要人物反對。而失去家園的荊州黨更支持於出兵討吳

從這些不同的聲音就可以說明蜀國內部未形成合力, 屬於兩黨派共存為後來的黨派紛爭埋下了伏筆。

二:蜀漢人才稀少,無合格人才提出計謀

主要就是這二大原因促使劉備準備了兩年,卻大敗的原因

劉備死之後,蜀漢內部已經隱隱呈現出來的矛盾和裂隙。在世時他尚能調和矛盾, 死後兩黨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到了諸葛亮時期已經到了難以解決的程度隻能用北伐來暫緩內部矛盾。

到了薑維時期不僅是內部黨爭在諸葛亮死後更加激烈。

夷陵之戰究其目的:主要是劉備為了奪回荊州集權,其次才是為了為兄弟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