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1~3個月寶寶的健康(1 / 1)

疫苗接種

1~2個月需要接種的疫苗

寶寶出生以後,需要按次序進行預防疫苗接種。目前我國實行的計劃免疫,進行常規接種的有5種疫苗製劑。這5種疫苗製劑能預防7種傳染病:卡介苗預防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預防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百白破三聯混合疫苗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麻疹疫苗預防麻疹;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等,科學有序地給寶寶接種疫苗對於寶寶的健康來說很重要。

1~2個月的寶寶,需接種兩種預防疫苗:在寶寶2個月時,要到指定的衛生保健機構或社區醫院去口服小兒麻痹糖丸(學名叫脊髓灰質炎疫苗),可預防小兒麻痹症。服用這種糖丸時,最好溶化在溫開水中服下去,以免使疫苗失去應有的作用。服糖丸後,最好間隔2~3個小時後再喂母乳。如果寶寶有發熱、腹瀉時應暫緩服用。病愈後可補服。間隔1個月後,即寶寶滿3個月後再服第二次,同樣也在滿4個月時,再服第三顆糖丸,這樣在寶寶體內就可產生對小兒麻痹症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發生。服糖丸後一般沒什麼異常反應,有些寶寶會有排便次數增加、糞便比平常稍稀,但寶寶無不適的反應,持續2~3天,可以自愈,不必處理。

另外還需注射百白破三聯疫苗。這種疫苗可預防3種傳染病,分別是白喉、百日咳和破傷風。這種疫苗在寶寶滿3個月時接種第一針,間隔一個月注射第二三針。即在寶寶3~5個月時各注射一針。

這種疫苗一般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可在上臂三角肌附著處也可在臀部的注射部位。當寶寶患病、發熱、有嚴重濕疹時,最好暫緩接種。接種該疫苗後,可有輕微的發熱、煩躁不安,注射後當天晚間寶寶睡眠不好,易驚醒哭鬧,如發熱未超過39℃,無抽筋等嚴重反應的表現,可不必處理,經過2~3天即可自愈。但是第一針注射後寶寶體溫升到39.5℃~40℃以上,或有抽搐,則不宜再接種第二針,以免發生嚴重反應。該疫苗接種的局部可出現紅腫,持續一定時間後也會逐漸吸收消失。

2~3個月需要接種的疫苗

在寶寶滿3個月的時候,應該開始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的第一針,要第二次口服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糖丸。

膿皰病的處理

寶寶皮膚柔嫩,角質層薄,抗病力弱,皮脂腺分泌較多。如果不注意清潔皮膚,褶皺處通風不好,常在寶寶的頸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生有小膿皰,大小不等,並且膿皰周圍皮膚微紅,皰內含有透明或混濁的液體,膿皰破潰後液體流出,留下像灼傷一樣的痕跡,這就是膿皰病。膿皰病嚴重時還會引起維生素C缺乏症。而膿皰的致病菌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

處理方法:膿皰病重在預防,應注意寶寶皮膚的護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給寶寶勤洗澡、勤換衣服,並且寶寶的衣服應選擇柔軟,吸濕性強,透氣性良好的。一旦發生膿皰,可用75%乙醇液消毒局部,再以消毒棉簽擦去膿汁,不久就會幹燥自愈。但如果膿皰較多,並且寶寶有發熱、精神欠佳等症狀時,則應請醫生診治,可進行抗生素全身治療。

濕疹

這種病在護理時要注意,日常在寶寶的飲食上避免喂過量的食物,以保持消化正常。如果懷疑是牛奶過敏,可將奶煮得時間長一些,使蛋白變性,減少致敏物。要記住,4個月以後給寶寶添加這些輔食時,也要比別的寶寶添加得晚一些,發病時千萬不要吃。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急性期水皰破後不要洗澡,局部每天用1%~4%硼酸溶液濕敷外洗15分鍾,外塗15%氧化鋅軟膏。到紅丘疹為主時,可以用溫水洗澡,不要使用浴液或肥皂,仍可用1%~4%硼酸溶液外洗,塗以爐甘石呋喃西林洗劑。如果爸爸媽媽分不清病情,要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髖脫位的防治

先天性髖脫位是寶寶四肢畸形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它的病因目前不是十分清楚,可能與遺傳、內分泌因素和臀位分娩有關。

此病主要表現為:把寶寶平放在床上,使其雙腿並攏,屈髖屈膝,雙腳平放於床麵,雙膝不一樣高。如果讓寶寶平臥,屈髖屈膝,正常情況下將雙膝外展時,肢體可觸及床麵,而有髖關節脫位時,不能觸及。並且還可明顯地看出寶寶的雙腿不等長,雙側臀部皮紋不對稱等等。一般情況下患側皮紋增多或皮紋升高等等。

處理方法:此病在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寶寶出現上述症狀,就應該盡早去醫院就診,確診還需拍X射線。治療時,1歲以內的寶寶可用手法複位或鋁板支架固定;1~3歲的寶寶除上述方法外,還需加石膏固定;3歲以上的寶寶可能要采取手術治療。護理方麵需注意做好臀部清潔護理,防止排便物汙染。如果是石膏固定的,應注意雙腳的顏色、溫度和有無腫痛,有異常情況及時請醫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