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日常護理
學校的選擇方法
寶寶到了上學的年齡,選擇就讀哪所學校成了爸爸媽媽最關心的大事,因為一般小學進了最好的學校就增加了進入最好中學的概率,同樣也就增加了進好大學的機會,基於這樣的考慮,很多爸爸媽媽想方設法讓寶寶進入所謂的“名校”學習,目的很簡單,為寶寶的美好未來和前程著想。
但名校裏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從入學的嚴格篩選,到就讀期間的激烈角逐,再到畢業升學的層層淘汰,無不是激烈的競爭,寶寶的就讀壓力要比一般學校大得多,激烈競爭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寶寶也容易形成排擠他人的心理,如果一直在這樣的學校裏生活,不僅容易形成寶寶的優越心理,而且也會使寶寶對他人的感覺很淡漠,這些都不利於寶寶心理的健康成長。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名校裏的應試教育都很嚴重,分數幾乎是衡量一切的標準,這樣就歪曲了教育培養人才的本意。學生上學的目的並不是要獲得高分而已,獲得了高分絕對不能代表寶寶成才了,所以爸爸媽媽刻意地追求選擇名校的心理不是很正確的。
以就近入學為原則為寶寶選擇學校對寶寶的健康成長是有利的,寶寶可以和附近的朋友玩,對寶寶樂觀性格的形成很有幫助,也對寶寶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好處。如果所在區域學校質量不高,爸爸媽媽可以反映,要求督促其改進,力爭和學校共同努力為寶寶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樂園。
對於有身體殘疾的寶寶學校的選擇,爸爸媽媽要慎重考慮。如果選擇普通學校,要考慮老師是否能很好地照顧寶寶,是否每周都能進行一定時間的特殊教育,學校接收的態度如何,學校裏殘疾兒的狀況等。總之,要根據寶寶殘疾的程度和學校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學校。
入學前的準備
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以遊戲為主的,而小學是以課業學習為主的,所以為適應這一轉變,爸爸媽媽和寶寶要進行很多的準備。
入學準備不僅僅是準備物質方麵的東西,如準備好書包、文具等;生理的準備,要有很強的自立能力,自己會擦鼻涕,能很好地解決排泄問題等;知識的準備,學會數數、認字等;更重要的是寶寶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的準備。有的寶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很差,上學後會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而且不善於和小朋友交往,從而導致一些寶寶入學後不能主動、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能很好地和小朋友相處,從而不適應學校的生活。此外,寶寶也需要進行心理上和生活習慣上的準備。心理上,要幫助寶寶喜歡去學校,不要拿老師嚇唬寶寶,以免使寶寶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生活習慣上,要提前做些準備,讓寶寶了解一些學校的生活,培養寶寶形成自我照顧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因此,爸爸媽媽要教會寶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寶寶自己整理書包、學具;自己能夠根據天氣的變化,臨時穿脫衣服;定時起居;讓寶寶單獨在院子裏或房間裏玩;讓寶寶多參加遊戲活動;試著讓寶寶單獨留在朋友家裏與他的小夥伴一起玩;經常讓寶寶單獨與其他成人一起玩;出門時鼓勵寶寶與周圍的人交往;讓寶寶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經常鼓勵寶寶,讓寶寶能正確評價自己;培養寶寶自控的能力;讓寶寶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讓寶寶知道,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是無條件地愛著他的。
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給寶寶創造培養獨立性的機會,讓寶寶拿出玩具一個人玩,最後要求他整理好;讓寶寶自己洗漱和穿衣服;讓寶寶閱讀故事書、玩積木、下棋、畫畫,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讓他知道做一件事就要有始有終;鍛煉寶寶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多向寶寶發問;讓寶寶多練習用筆;即使還不會認字和數數,也要讓寶寶對文字和數字有興趣;讓寶寶了解學校裏的作業到底是什麼意思等,總之,爸爸媽媽要為寶寶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工作。
上學前的準備
還有不久,學校就要開學了,原本輕鬆的學習環境,突然要變得緊張起來。這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幫助寶寶“收收心”,為他們上學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調整好心態和生物鍾
爸爸媽媽應該早一些幫助寶寶進入角色,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讓寶寶突然在教室長時間就座,他很可能會不習慣,所以爸爸媽媽要幫助寶寶在入學前就做好心理準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爸爸媽媽可以先帶寶寶去學校,讓寶寶先知道學校是怎麼回事;按上學的時間起床、睡覺、學習、活動,多注意參加戶外體育鍛煉,保持體力充沛。
要注意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
在開學前幾天,爸爸媽媽盡量不要安排活動,例如帶寶寶去旅行,這樣寶寶的心是無法平靜下來的。爸爸媽媽應該適當地引導一下,帶著寶寶去書店看一看,感受一下學習的氛圍,依照他的興趣,買一些對以後學習有幫助的書籍,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初入學的寶寶穩定性差,注意力不夠集中,當寶寶看書時,爸爸媽媽應盡量避免大聲講話或看電視,最好坐在寶寶身邊和他一起看書,這樣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創造了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