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沫若的《癰》(2 / 2)

真的,年青的朋友們喲,我們要曉得“曆史”實在“小”。

把年老的人當成偶像而崇拜,決不是有誌氣的年青人所當為的事。……在“曆史小”三字中感到了天啟,把潰癰的快樂拋棄了,立刻跑進自己的工作室裏來。提著一枝十年相隨的Parker在這稿紙上橫衝直闖地寫。一寫便寫了將近四千字。然而寫到這裏,仍然感覺痛的內部在一扯一扯的痛。

我這時又把癰部摩了一下,剛才壓消了的腫,不知幾時又恢複了轉來。

外敵的勢力是還沒有衰弱的,我的英勇的白血球們又擁集到前線在作戰了。

醫生是警戒過我“切不可按壓”的,我貪一時的快樂按壓了半個鍾頭,又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弓著背來寫了這篇文章。媽的,該不真“有生命之虞”吧?……我選過許多篇文章給讀者諸君閱讀,其中多數是隨筆。這一回仍舊選一篇隨筆,郭沫若先生的近作,登載在《光明》第二號,乘便談談關於隨筆的話。

隨筆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沒有一定,題材也隨處可取。不比書信。書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依款式寫,人家就說你不懂世務。不比傳記,傳記要列敘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敘了一樁丟了三樁,人家就說你頗有疏漏。其他如論文、講義、遊記、小說等等,都有一個規模,這規模雖然不是一副呆板的架子,但是弄得不妥當不完全,誰都看得出在規模上有欠缺。隨筆可以說毫無規模,三言兩語也成,從一個大範圍裏抽出小小的一片段來寫也成,意思像藤蔓一樣蔓延開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鬥不攏榫也成。至於題材,凡是實際生活以內的一切都可以充做隨筆的題材。讀書的心得,日常的見聞,對於事物的感想或意見,在生活中感到的情味等等,無論怎樣零碎,怎樣瑣屑,用來作別種文章也許不相宜的,用來作隨筆無不相宜。

照前麵所說的看來,隨筆豈不將等於亂寫一陣嗎?這卻不然。隨筆的唯一條件在於“新鮮的意趣”。你得到一點感想,你覺著這點感想很有意趣,而且別人沒有說過,於是把它寫出來。讀者對於這方麵或者沒有想到過,或者隻是浮泛地想到過,不曾有過深入的體察。見了你的隨筆,於是感到濃厚的興味。可見作者的動手寫隨筆,讀者的樂於讀隨筆,都為著新鮮的意趣。如果不顧到這一層,看見了一頭常見的牛就作隨筆,記述人人知道的牛如何耕田的情形;或者讀過了一本教科書就作隨筆,記述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明白的內容大概,這就是無聊的行徑了。作者寫這種隨筆的時候,一定不會感到多大興味;讀者讀這種隨筆的時候,當然興味索然:其故全在於沒有新鮮的意趣。新鮮的意趣因人而不同:小孩子以為新鮮的,大人未必感到新鮮,經驗淺薄的人以為新鮮的,經驗廣博的人未必感到新鮮。換一方麵說,體察得深入的人以為新鮮的,在未經指出以前,一般人感覺不到新鮮。所以,新鮮的意趣隻能以作者自己作準,自己覺得新鮮,同時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會覺得新鮮,這一篇隨筆就很值得一寫了。

隨筆可以作為寫作他種文章的基本練習。小小的一片段寫得像了樣,再去寫規模完整的東西就不至於手忙腳亂,漫無把握。隨筆的材料取自實際生活,隻要不是糊裏糊塗過生活的人,生活延長下去,材料也源源不絕。而這樣作文又是一條最正當的大道,文章和實際生活聯係起來,自然不會去寫近乎“文字遊戲”的那些東西。因此,在讀者諸君這樣的年齡,練習作文最好多作隨筆。我們希望諸君自己去找題材作隨筆,更希望諸君的老師深知你們的實際生活,從這範圍中選出適當的隨筆題目給你們作。

現在要講到郭沫若先生的這篇隨筆了。因為篇幅有限,不能不加以刪節,這裏把刪節的部分略為說明。原文在照見了“癰先生的尊容”之後,敘述他接到了一些郵件,其中一本雜誌上登載著某書局所輯集的郭先生的“曆史小品”的預約廣告,廣告漏掉了“品”字,僅剩“曆史小”三字,於是有了這篇隨筆的後半篇。

這篇隨筆顯然可以分為兩部分,包含著兩個新鮮的意趣:在前一部分的是“我雖然是中國人,我自己的白血球依然是有抵抗外敵的本領的”,在後一部分的是“曆史小”。他所說的固然是他自己的白血球,但是讀者看了他這前半篇,自然會想到廣大的地方去,而同他一樣“快活”起來。看見了一條缺漏的廣告,就從廣告的字麵發起議論來,成為後半篇,真可以稱為“搭題”了。隨筆本是最自由的文章,“搭題”並不礙事,何況他所發揮的又是極為博大的一段見識。讀者諸君讀了郭先生這一篇隨筆,對於隨筆的寫作應當有不少的領悟。

1936年8月10日,刊《新少年》2卷3期。